第一千七十二章:慧眼識英才(2 / 2)

張三郎領著軍吏離開,新軍主將薑鳳翔卻對秦晉的處置不以為然,便勸道:

“大夫難道就這麼輕描淡寫的放了那些作亂的吐蕃降卒嗎?如果再有人如此效仿,又該如何處置呢?”

秦晉沒有急於否定薑鳳翔的意見,而是饒有興致的看著他。這個薑鳳翔他是記得的,當年自己初掌神武軍時,此人還是一個軍中紈絝,與街頭的潑皮無賴也沒什麼區別。現在,當年的紈絝潑皮已經成長為了可以領軍數萬的將軍,若再回到當年,實在難以相信,大家都會走到今日這般地步。

“你來說說,該如何處置他們?”

“自然該剿殺的,該充入苦力營的充入苦力營!”

苦力營一般是安置俘虜的地方,隻要送進去,便要麵臨著數不盡的高強度勞作,從修牆到挖溝,甚至春耕在無主荒田上犁地,到處都有著苦力營的影子。但凡進入苦力營的,就算不累死,也難免積勞成病而死。

所以,薑鳳翔的意見是,將這些吐蕃人一個不留,全部都加以懲罰,當場斃命的比起那些在苦力營中受罪的人,反而是幸福多了。

秦晉搖了搖頭,說道:

“這不算輕饒,收編吐蕃降卒不過是給諸胡做個樣子而已,隻要態度恭順,不但可以加入神武軍,還能夠入朝為官,倘若一味的排斥,反而落了下乘!”

在秦晉的眼裏一個偉大的時代應該是兼容並包的,當年的漢朝何其強盛,漢武帝臨終時所選定的托孤重臣裏便有一位投降了漢朝的匈奴王子,太宗時亦曾用歸順的突厥降將宿衛皇宮。

隻有當一個民族變得不自信時,才會狹隘的一味排外。秦晉不希望煌煌盛唐就此被安史之亂打斷了脊梁,成為一個敏感而又假裝自信的天朝上國。

秦晉不但要收編吐蕃人,還要收編契丹人,回鶻人,抑或是西域之西的粟特人。

“走,去看看外麵的情形!”

許多話秦晉不說,底下的人不明白,但出於威信使人,一旦做出了決定,就再也沒有人會反對。所以,薑鳳翔的建議也就到此為止。

“河西局勢進一步惡化,自打敦煌郡失守以後,張掖就直麵叛軍兵鋒,梁宰不是獨當一麵的材料,苗晉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數千吐蕃降卒雖然已經被折磨的精疲力竭,但隻要一兩月時間,就可以恢複的生龍活虎,投入到戰場上就是一隻虎狼之師。如果招募良家子,從頭訓練,又不知道要多少時日了,至少也要以半年計吧!”

一邊登上軍營中的塔樓,秦晉一邊與薑鳳翔說著話,語重而心長。薑鳳翔連連點頭,他的確聽說河西的局麵出現了反複,但也沒料到會是如此的嚴重。敦煌郡失守,整個安西的所有唐軍就必然陷入了孤軍作戰的絕地,河西的補給和兵源運送不過去,突騎施等部又勾結了各部趁機作亂,一旦糜爛,就是整個西北一大片。

內苑中軍大營的塔樓相對要寬敞了不少,秦晉手扶著箭垛向外望去,隱約可見兩三裏之外,那些吐蕃降卒已經安靜了下來,一個個坐在地上,至於具體情形如何就隻能靠猜了。

薑鳳翔忽道:

“大夫,末將願領兵到河西去,助苗撫君平亂!”

秦晉搖了搖頭,薑鳳翔的新軍不行,這些都是沒經過陣戰的良家子,初次上陣就要長途跋涉,經過哪些苦寒之地,怕是沒等抵達目的地就先在路上折損了三四成。

所以,秦晉的打算是以少量的神武軍精銳為中心,輔以大量的胡人,回紇人、突厥人、契丹人、吐蕃人都是他的選擇。而今,清虛子從靈武帶回來的這三千吐蕃降卒,可謂是正當其時。

正是因為有了這諸多的考慮,秦晉才會放下長安城中的公事與私事,來到這內苑之中視察。而今不巧碰上了降卒們鬧出亂子,隻要沒到最後一刻,自然不想放棄他們。

隻是發現了個張三郎卻是未曾預料到的意外,也算是意外之喜,秦晉觀察此人遇事沉穩,臨危不亂,應對起來又甚有章法,實在是個不錯的人才。他打算在加以考察曆練一陣,倘若果真可堪一用,便擢升他獨領一營兵馬。

張三郎狠狠的打了個噴嚏,再回到那些吐蕃降卒中間,他已經沒了一開始的恐懼和緊張,因為他現在的身份已經不是那個小小的哨塔伍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