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八章:寶刀難出鞘(2 / 2)

這個建議到讓秦晉眼前豁然一亮,還沒等他表示讚同,便聽第五琦又道:

“河西之事怕也不是空穴來風,安西的麻煩說不定也與河西有著密不可分的幹係。當務之急,下吏建議,絕不能僅僅以一樁謀刺案件來看待此事,於內,於外均須有相應的處置措施!”

這些建議也是秦晉一直在考慮的,隻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現在經由第五琦之口說了出來,他也登時有種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覺。

“第五相公有何建議不妨詳細道來!”

於是,第五琦便將他的想法簡明扼要的說了一遍。大體上是分為兩個點。

其一,在河西必須委派專人統攬軍政要務,在必要的時刻還得對安西做好赴援的準備。與此同時,河西節度使的人選也必須重新考慮,從前議定的李光弼或是來瑱都不合適,他們對於神武軍的態度都頗為曖昧不明,一旦放出去掌握邊鎮軍政大權,後果可能是亂上添亂。

其二,長安城內是時候再進行一場清洗了,隻不過這一次清洗的是皇族。

自打神武軍克複長安,秦晉統攬朝政以後,為了避免非議,對待李唐宗室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優待,除了發還大量的土地以外,還對其各項特權予以確認。也許就是因為此,許多人都覺得飄飄然,認為秦晉是軟弱可欺的。

“.…..隻要秦大夫能夠一舉震懾群小,長安城內必不敢再有明目張膽的反對之聲……”

在一旁的夏元吉微微撇了撇嘴,顯然他是不讚同的,但也不會貿貿然的反對。

秦晉思忖了一陣,覺得第五琦的建議雖然有些極端,可在針對河西的處置上卻明顯是一針見血的。

“依第五相公所見,有誰出鎮河西比較穩妥呢?”

現在暫攝節度使職權的周泌顯然不是個合適的人選,但一時之間他在諸多人選中思量一陣,還是不能立下決斷。

無論裴敬、盧杞或是遠在洛陽的楊行本,他們的身上都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可以說,神武軍在此之前的所有重心都是針對河北的史思明。現在史思明雖然消停了,對河南的佯攻也徹底流產,但在史氏龐軍被徹底消滅之前,所有的布置都不可能改變或是撤銷。

對於河北,秦晉等的是今歲秋收的糧食,隻要麥收的季節到了,大軍的補給不必在千裏迢迢的從關中或是江淮的官倉中不遠千裏的運輸,而是可以就地取之食用。如此,進攻河北的時機便到了。

其實,以神武軍現在的實力,就算頂著赤字的財政壓力進攻河北,堅持個三兩年也全然不是問題。但秦晉卻更傾向於穩紮穩打,在盡可能不影響當前財政狀況的情勢之下,安安穩穩的以大軍碾壓過去。

實際上,安祿山之所以能在天寶十四年長驅直入洛陽,表麵上是因為唐朝各地的各級政府組織效率變得極為低下,而軍事策略又是典型的外重內輕,而根本原因卻並非一兩點可以概括的。究其竟,還是各種因素的合力之下,才給了安祿山和史思明機會。

現在,秦晉致力於將以往的那些弊端一一糾正,從土地人口到軍製,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加強。經過了大半年的休養生息,雖然還未見到成效,但隻要頭一年顯出了效果,不消三五年的功夫,從朝廷到地方重新回歸正軌也就變得指日可待了。

至於困據在河北的史思明,除了去歲大旱以外,今歲的收成無論好壞,都隻能苟延殘喘呈困獸之鬥,隨著時間的消耗,將越來越虛弱。

“下吏倒是有個合適的人選,隻不知大夫敢不敢用!”

“誰?”

“封常清!”

這三個字讓秦晉怦然心動,但卻覺得既陌生又遙遠。

封常清是天寶名將名相中碩果僅存的諸位之一了,據此前的情報顯示,他在拒絕進京受死轉而北上以後,僅僅帶領不足千餘的隨從在雲中和幽州一帶頻頻以破襲之法對叛軍進行滋擾,盧杞坐鎮河東時雖然奉命對他進行了不小的資助,可畢竟要顧忌到朝中某些反對勢力,因而幫助也是有限的。

現在,秦晉已經親掌朝廷大權,再也不必顧忌某些人的陰謀構陷。既然沒了那些雜七雜八的顧慮,何不將這不老的寶刀重新出鞘呢?然則,朝廷的疑慮沒了,對於封常清本人的疑慮卻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