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一意且孤行(2 / 2)

李輔國其實比崔圓還擔心,但他等不起了,如果任由秦晉拖下去,他們隻會越來越被動,一旦神武軍徹底掌握了朝廷上下,天下人也都默認了這事實,他們再回去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必須在神武軍立足未穩之際就得回到長安,然後在利用朝廷上反對秦晉的文武官員硬生生的鉗製住神武軍的雙臂,惟其如此,尚有取勝的可能。

隻可惜,崔圓隨與之合作,卻不是他的親信,有些話不能明說,就隻能暗暗在心裏著急。

“李某相信,強攻蕭關隻是秦晉的虛張聲勢,也許連苗侍郎都被他瞞天過海騙了過去,其目的就是要拖延天子返回長安的時間。如果咱們怕了,也就正中其下懷!”

說話的同時,李輔國暗暗有了決斷,靈武這個地方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繼續留下去了,必須離開此地,隻有離開此地才是生路,否則留下來就隻剩下死路一條。

崔圓也是聰明人,看出來李輔國鐵了心的要離開靈武護著天子返回長安,便也就不再堅持。

“如果大將軍決意返回長安,崔某建議先派兵驅逐圍攻蕭關的胡兵,然後再護著天子起程上路!”

李輔國這個大將軍絕對是徒有其名,除了陰謀暗算,爭權奪利以外,對用兵之道可謂是一竅不通,崔圓的建議算是十分中肯,他又覺得如果分兵會削弱自己的力量,因而更加主張集中所有力量,撲向蕭關,給那些胡兵來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襲。

但是,若要這麼做,就必須帶著天子一同上路,天子也就必須要麵對陣戰時不確定的巨大風險。

李輔國沉吟了一陣,說道:

“李某去覲見天子,由天子聖裁吧!”

崔圓欲言又止,覺得自己無法說服李輔國就隻得聽之任之。所謂讓天子聖裁,不過是個幌子而已,天子所有的決定都操於李輔國之手,還不是他想怎麼做,天子就會怎麼“說”嗎?

果然,天子下詔,命文武大臣收拾行囊,三日後隨大軍南下返回長安。

詔書下達當日,滯留在靈武的文武官員們大部分都激動的淚流滿麵,經過了數月的顛沛流離之後,終於要回家了!

為了減少返回長安的阻力,蕭關戰事被李輔國刻意隱瞞了,他相信,蕭關守將再堅持個三兩日應該不成問題,隻要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抵達蕭關,就可以對圍攻蕭關的胡兵形成兩麵夾擊之勢,取勝也就在眨眼之間。

因而,李輔國對局麵的判斷還是很樂觀的,不管那些“胡兵”是否神武軍假扮,他都要予以痛擊,決不容情!

駐紮在靈武的禁軍大約有三萬人上下,其中有接近兩萬人是在靈武當地就近征募的。所以,大軍開拔的消息公布以後,至少半數的人馬是不願意背井離鄉的,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則是滯留在靈武的文武大臣以及家屬和奴仆,這一部分又有將近一萬人。

由於指揮的不協調,以及行動各自不一,離開靈武的隊竟從清晨拖拖拉拉到午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滯留在城中的文武大臣家眷及車隊。崔圓看的直搖頭,這樣一群人如果真的遇到了吐蕃殘兵,很難想象他們下場將會如何。

也許是出於對前景的悲觀,崔圓竟主動要求留下來斷後。李輔國的神情很複雜,既有鄙視也有憤怒,但他還是同意了。

這個崔圓別看他口口聲聲忠於天子,到了關鍵時刻還不是隻顧著自己的小命嗎?什麼忠義啊,氣節啊,都是騙人的!還有那個與其一丘之貉的苗晉卿,在靈武時說的比唱的都動聽,結果如何呢?還沒等到長安就變節了!

李輔國打心眼裏鄙視這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心裏暗暗發誓,一旦護送天子安然返回長安,將來但有重新複起的一日,便教這些小人悔不當初!

三萬禁軍離開靈武,李輔國也就顧不得那些攜家帶口,大包小裹的文武官員了,眼看著一車車裝的滿滿登登,這才多長的功夫,竟已經置辦了如許多的財物,還不都是民脂民膏?

到了日落之前,三萬禁軍拖拖拉拉的隻走了不到二十裏的路程,李輔國著急也沒有辦法。到了夜間,忽然有軍吏稟報,一位神秘人持天子金牌求見。這讓李輔國覺得大為驚訝,究竟是何人入夜來訪呢?

如果在以往,他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將那人趕走,可現在卻忽然覺得,也許是老天有意為之的安排吧。

片刻之後,神秘人站在了李輔國的麵前,驚得他登時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