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殺與不殺間(2 / 2)

“如果叛軍不是耍花招,倒不妨答應下來,但有一則,確保這些人放下武器之後才能有所動作,絕不能掉以輕心!”

磨延啜羅自覺在這一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言語間也是頗為自得,他拍著胸口向秦晉保證著:

‘大夫放心好了,接收降兵還能比打硬仗更費時費力了?但有不軌者,一律斬殺就是!’

“大夫,末將建議,這些人徹底投降之後,應該一舉斬殺!”

磨延啜羅也覺得楊行本的話有道理,罕見的附和著:

“楊將軍的話切中要害,小人以為十分在理,這些叛軍都是幽燕邊軍的老底子,隻知道有節帥而不知道有天子,對安祿山的忠心遠遠甚過大唐天子,若不殺的幹幹淨淨,早晚必會為禍!”

磨延啜羅在長安生活了近十年,不但學會了漢人的文化,還學會了漢人的思考方式,之所以一再的提出來這些所謂的忠心不忠心,為得就是斬草除根。

來自幽燕的叛軍軍不但給唐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樣也是草原各部恨之入骨的對象,提起來沒有一個不膽顫忌憚的。

“在草原上,不少部落征服死敵以後,往往會斬殺掉所有高於車輪的男丁,為的就是不使這些人將來有恢複的機會,為以往的失敗報仇!大夫絕不能婦人之仁,留下後患。”

秦晉笑了。

“叛軍投降是件好事,可如果一開始就不想讓他們活,又何必多此一舉?直接殺進重圍中痛殲就是!”

“大夫這麼說就有些想當然了,隻要叛軍一天沒放下武器,一天便有著超常的戰鬥力,如此斬殺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楊行本與磨延啜羅很快就站在了同一陣線上。試圖徹底說服秦晉接受他的殺降計劃。

戰場之上,所謂的道義並不是他優先考慮的要素,隻有不擇手段的以最小代價謀求勝利才是終極目標。

秦晉卻道:

“秦某也還聽說,草原上未必每次都會殺光敵對部落的所有男丁,當敵人放棄抵抗選擇投降的時候,會給他們一次得到寬恕的機會。”

“這……確實有這種情況,可,可安賊叛軍畢竟不是尋常小不落可比!”

秦晉則想的更久遠,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的殺降隻會激起叛軍餘部的抵死抗擊之心,到頭來這種看似合適的辦法就會起到了反效果,會給將來的平亂之戰,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惡劣影響。

最終,秦晉搶糧磨延啜羅返回戰場,接受他們的投降,並派出了大量的民營骨幹隨行,隻等接收俘虜後,就按照以往的慣例將其打散分割重組,然後再參雜近本地的戰俘,建成一支戰俘營。

至於後續的處置辦法,秦晉絕沒有打算白白養活這些人的打算。

除了維持戰俘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還會派給他們繁重的勞動,挖掘壕溝,修整城牆,掩埋死屍,清理荒田,無論哪一樣都要耗費很大的人力,這些俘虜便是上好的免費勞力。一旦條件允許,就算把這些戰鬥經驗極為豐富的俘虜再一次投入戰場也未必不能。

打發走了磨延啜羅以後,楊行本留下來,打算繼續勸說秦晉。

他覺得秦晉在處置叛軍俘虜的時候,表現的有些過於婦人之仁。如此優待俘虜,這和他的認知有了不小的偏差。

“叛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果大夫對它們施舍以仁慈,又讓都畿道的百姓何以看到我神武軍呢?”

秦晉笑了,他知道楊行本是個倔脾氣的人,認準的事也不是能夠輕易改變的。

“百姓們在意的是衣食住行,仇恨並非他們活下去的基礎,二郎啊,有時候殺戮未必是震懾人心最有效的辦法!”

楊行本大不以為然。

“不殺何以震懾叛逆?殺的輕描淡寫了,都會被叛逆嗤之以鼻!”

“的確,不殺不足以震懾叛逆的造反之心。但現在,神武軍麵臨的形勢極為複雜,應對的辦法也不是簡單的可以歸類於殺與不殺這兩種。咱們一方麵要殺人,一方麵也要收服人心。隻有收服了人心,才是從根子上徹底解決叛逆的根本之道!”

胡人大批遷徙進入河北道已經有百年的時間,這種遷徙一次又一次的加強了河北彪悍的民風,除此以外,也使河北的百姓們對長安漸漸疏離。

若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難道僅僅是一個殺字就能解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