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大夫再出手(2 / 2)

這則行文令所有官署的長吏都有點摸不清頭緒,政事堂這是要作甚,僅僅應個卯就得把人都折騰出來嗎?但這種公事沒有他們抗辯的理由,是以連夜命人傳達,次日一早就把所有人都召集起來。

當然,就算有政事堂的行文,也未必是人人一定到公署應卯的。許多人都想當然的以為 ,這是上位者在無事生非瞎折騰人,是以也都不怎麼當回事,尤其是長安大戰以後,官署的規矩大部分都因為戰時被破壞掉了。那些被破壞掉的規矩再想恢複如初,可就沒那麼容易。

而官署的長吏們多是為官一任便要遷轉的,為的隻是使整個官署正常順利的運轉,至於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則沒有幾個人願意做。

這其中,有一個地方是例外的,那就是政事堂。政事堂所有的佐吏們都噤若寒蟬,知道昨日事敗,又被宰相抓個正著,一個個都是生死未卜。

政事堂佐吏們被抓包的事,雖然也傳了出去,但這在大戰之後的長安而言,也並不算什麼令人震驚的消息,都隻可憐那幾個被抓現行的倒黴蛋。

直到神武軍突然開進了皇城,將一處處公署分割包圍,領隊的軍將所來名冊,當眾點名,應卯者膽戰心驚,未到者責備直接清退,永不敘用。至此,京中一幹官吏佐吏們才明白,今日是要有大動作,否則平白的為什麼要動用神武軍?

應卯之後,這些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將士也不抓人,隻看著在場的流外佐吏,由一名宦官監軍當眾宣讀命令,令所有人互相舉發,若有舉發不實者,一律清退。若有不舉發者,也一律清退。

開始還有一些佐吏自以為後台硬實,還公然頂撞一下,但馬上就被當場革職,攆出公署,一絲一毫的情麵都不留。

如此一番下來,幾乎所有人都不敢吭聲了,為了保住這來之不易的流外官,隻能按照宦官監軍宣讀的命令行事。而宦官所宣讀的是軍令,並非詔旨,也非公文。

政事堂內的氣氛則比其他官署要平和了許多,佐吏們都自以為在劫難逃,但誰想到結果竟是相互舉發。他們以為舉發的越多,越詳實就有可能脫罪,便搜腸刮肚不遺餘力的回憶著所有已知和接觸過的不法之事。

秦晉與崔渙一同來到政事堂,僅僅一個上午的功夫,案頭就已經擺放了厚厚的一摞舉發狀。

細細審閱了幾十張下來,其中涉及的除了流外官,甚至還包括不少流內品官。

在崔渙看來,這是意外的新發現,原本他隻想整治成員龐大的流外官,不想竟拔出蘿卜帶出泥,又把一些流內官也牽了出來。而且,這些流內品官中不少人的品秩都是正五品以上,甚至位於實權要職。

崔渙早就出離了憤怒,想不到流內流外都是一般的爛掉了,他自歎可能真的老了,位高權重以後竟然連中下品秩官吏的齷齪情形都一概不知。

秦晉大致看過了一部分以後,就將這繁瑣的工作交給部屬,其中流內官一概抽出,這些是要呈遞給天子過目裁決的,至於那些涉及到被舉發者的佐吏名字則被一一記錄在案,並整理成冊,其中所涉及的不法之事,以及涉及的人事及銀錢都一一詳細記載。

眼看著如此,一幹佐吏都有大難臨頭的感覺,本以為能僥幸逃得過去,現在看來那些來自神武軍的書吏們如此認真記錄整理,怕是要把他們明正典刑啊!

至於宰相崔渙,則全程不發一言,隻不斷的翻看著涉案的名錄與具體記錄,案卷多到以至於他最後都麻木了,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旦徹查竟有如許多的蠅營狗苟之事。

其中還有不少舉發與官職無幹,完全是私事,比如通奸、不孝都被統統挖了出來。

秦晉看著就覺得好笑,但隨即又有些虧損,玩弄人心是門並高深的學問,後世的人早就把各種手段弄的爐火純青,他隻不過是拿來用用而已。

以強大的心理攻勢威逼,使他們舉發同僚,隻恨舉發不多,不詳實。

其中很大因素並非果真以為可以脫罪,而是秦晉在這裏留了口子,讓他們有一線希望,但凡舉發滿足若幹條件或有意外發現者,不但有希望保住官職,還有立功受賞的可能。

就是這種把人置於地獄又給予希望的處置手段,不論內心多麼強大的人都隻能乖乖就範,就算那些曾經位高權重的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