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安祿山部叛軍以重兵挺近江陵,李璘直言如果自己返回程度,對當地的軍心士氣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衡量大局之下,李亨隻好捏著鼻子默許了李璘的行為,但不滿和疑慮的種子已經種下,伺候隻要有個風吹草動,都不免令人心揪不已。
在魏恒返回長安的第三日,來自江陵的使者也緊隨而至了。
見到李璘親筆手書的信箋以後,李亨總算長長舒了一口氣,事情的真相果如他此前預料的一般。
於是,為了安撫李璘和以正法紀,魏恒被處以腰斬之刑,即刻行刑。同時,李亨又封了李璘兩個尚在繈褓中的幼子為王,如此以示自己對他的信任和寵愛。
現在的當務之急可不是徹底處理解決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而是房琯已經東出的十餘萬大軍,在東都洛陽的戰事未曾塵埃落定之前,一切隱患都不能輕易的揭開來。現在的朝廷畢竟兵力有限,不可能同時應對內憂外患。
這些都是一個為君者應有的籌謀,而李亨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李璘的兄長,出於兄長對幼弟的關愛,他也忍心將李璘當做仇敵,也不相信李璘會如此對待自己!
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和篤定,李亨重處了魏恒以後,又重賞了李璘。與此同時,新一任監軍也將與天子詔書一同抵達江陵。
秦晉對李亨的做法大體上還是跳不出毛病的,當此之時絕不能計劃矛盾,必須將其擱置起來,隻有房琯大軍獲勝以後,朝廷才有足夠的精力騰出手來,剪除這一大禍患。
他與李亨不同,沒有兄弟感情的包袱,又有著對曆史進程的了解,知道李璘其人早晚必反,以現在的情勢來看,遲些反要遠遠好過過早露出反意。
然則,郭子儀則有著與秦晉截然不同的看法。
“大夫恐怕要一廂情願了!”
秦晉訝道:
“一廂情願?難道李璘已經等不及了?”
他搜索著記憶中關於李璘的所有記憶,可惜並沒有關於李璘何時造反的確切日期,因而也隻能通過各種已知的情況作出推斷而已。
郭子儀思忖了一陣,才慢慢說道:
“等不及的絕非永王,而是襄城王!”
襄城王李偒是李璘的嫡長子,這一點秦晉是清楚的,可那個李偒今年滿打滿算也才十九歲而已,他真的有足夠的能力影響資曆和威望都遠勝於他的李璘嗎?
思量了一陣,秦晉猛然起身,在帥堂一角的大唐全圖前站定。這是他憑借記憶中的標準地圖所繪製,雖然也是粗糙的很,但比起當世的那些抽象畫一般的地圖已經明晰了不知多少倍。
江陵就是漢時的荊州,此地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乃“七省通衢”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隆基讓李璘坐鎮江陵,實則是有著極為複雜的目的。
秦晉在地圖前盤算著,把李璘從身邊放出去,給了他最重要的江陵。當時大運河已經被叛軍阻斷,兩淮江南的糧米賦稅無法運抵長安,便都被積存在了這“七省通衢”的江陵。有了充足的糧米,振臂一呼就能擁有精銳甲士數以十萬計。
這個謀劃不可謂不高明,給了李璘如此高的起點,隻要他但凡稍有些頭腦,便不難做出些功業來。屆時,李璘便成為了李隆基手中可以製衡李亨的一顆棋子。李亨出於得位不正的先天劣勢使然,則必須倚重於李隆基的支持,而李璘若想與李亨一爭短長,自然也繞不過李隆基。
如此一來,本已經失位失權的李隆基,在這種兩廂製衡的手段下,又可以對朝廷施加以影響。
沉吟了良久,秦晉一語不發,李隆基的用心昭然若揭,但他此時也沒有合適的應對之法。一切都在猜測之中,在沒有真憑實據以前,李亨不可能對李璘下手,事實上朝廷也很難在克服洛陽的同時再承受一場內亂。
郭子儀也跟著來到了地圖前,他的手指沿著江陵一路向東,最後在金陵的位置上重重的敲擊著。
“永王最終會東進江陵,看來他是想要效仿東晉故事,劃江而治,作用半壁江山啊!”
秦晉也不禁暗暗佩服郭子儀,他是有著前一世的記憶,才能在大局上有料敵先機的優勢,而郭子儀僅僅憑借著隻鱗片爪的消息就能做出這種推斷,當真是不簡單!
忽而,秦晉心中一動問道:
“可能推斷出永王何時造反?”
郭子儀麵不改色,輕聲的答道:
“如果沒估計錯,他們現在已經反了,正沿著長江南下呢!”
說這話時,他的表情沒有一絲波瀾,仿佛這隻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