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九章:旦夕便末日(2 / 2)

“弓弩手齊射!”

一聲令下,上千隻弩箭齊齊破空,劃出一道道淺淺的弧線,在叛軍頭頂以壓頂之勢砸落。

眨眼的功夫,人仰馬翻。

接連三輪之後,叛軍似乎失去了方向,竟四散而逃。

城牆上的秦晉鬆了口氣,這股叛軍之所以如此,應當是受了督戰隊的驅趕,但因為毫無戰鬥意誌,所以才在遭受了弩箭的三輪齊射之後四散奔逃。

就是如此細節,又使他對叛軍營內的狀況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至少各營的守將還在勉力維持約束部下將士,但可用的手段也僅僅剩下了督戰隊等寥寥幾種。

果不其然,硝煙漸趨消散,有叛軍試圖逃回營內,卻被來自營內的亂箭悉數射殺。

被趕出來的叛軍已經成了棄子,任他們自生自滅。

郭子儀並無意將這些人趕盡殺絕,弩箭的幾輪齊射也隻以驅散為目的,不使他們衝擊軍陣而已,實際造成的殺傷極為有限。

見狀如此,郭子儀又令將士高呼勸降。

“願降者,器械,伏地!”

扔掉武器可以使叛軍失去殺傷的能力,趴在地上則可以讓他們徹底喪失戰鬥力。

很快,大呼勸降起到了作用,不少叛卒像沒頭蒼蠅一般亂竄了一陣之後,依言放下手中的武器,就地趴下。

與此同時,長史李萼手下的捉生軍再次派上了用場,按照慣例將這些人逐一清點聚攏,引往城外的指定地點,等候具體的審查,隻有合格者才能順利進入降營。

今日的大動作最終也隻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比平時猛烈許多的霹靂炮轟擊,便沒有再進一步的動作。

然則收獲還是不小的,一戰又收攏了近五千降卒,此消彼長之下,也等於削弱的叛軍的有生力量。

不過,對秦晉的非議在沉寂了數日之後,又再次冒了出來。

這一次,乃是有朝臣彈劾他,故意頓兵,養寇自重。

說穿了就是對這種極為保守的反擊而不滿,當然也不能排除背後大有用心。但不論如何,一頂養寇自重的帽子扣下來,令得郭子儀異常緊張,當夜就尋到了秦晉,讓他無論如何也要撇清這種可能,否則後患無窮。

在此之前,郭子儀一直沉心於兵事,對於朝廷紛爭甚少發言,這次之所以一反常態,顯然是覺得非同小可。

這讓秦晉也重視了起來。仔細想想,其中的確有不少耐人尋味之處。一旦長安解圍,也就意味著朝廷的危局正式有了轉機,外部的危機壓力驟然消失或者縮小,那麼針對神武軍和他本人的各方勢力難免就要重新抬頭。

對此,秦晉早就見怪不怪,在唐朝帶兵平叛,必須兩手都要硬,內鬥無可匹敵,外鬥勢如破竹,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不被那股無形的力量碾壓的粉身碎骨。

秦晉閉上了眼睛,回想著各種記載,諸如王忠嗣、顏真卿等忠臣名將,不都是沒能死於外敵之手,最終命喪在內鬥之中嗎?

想起顏真卿,秦晉不免心頭一動,這位名臣在安祿山造反之初聯合河北道十五郡與之相抗,並頑強的堅持到最後,可惜在三十年後,竟遭奸相盧杞陷害,假借藩鎮之手將其殘殺。結局之悲慘,實在令人唏噓。

而“奸相”盧杞此時正在河東道,帶領著神武軍的主力和史思明部叛軍拚死抗衡。

但願三十年後,盧杞不要又成了奸相!

秦晉如實默念!

“難道要我摒棄既定策略,不惜代價對叛軍發起反擊強攻?”

心中雖然想的通透雪亮,但口中還是不免發了句牢騷。

郭子儀思忖著,並沒有立刻回應,最終還是遲疑著說道:

“關鍵不在城外,而在宮內!”

秦晉心知肚明,他這是在暗示,隻要取得了天子的諒解,那麼一切就可迎刃而解。

但緊接著,郭子儀又歎了口氣。

“可惜,在這樁事上,天子隻看結果,而不會聽因由的!”

……

“大帥,千萬別再猶豫了,今日唐.軍僅僅恫嚇,就收我數千降卒,倘若真來強攻,旦夕間就是末日了!”

張通儒苦口婆心的勸著孫孝哲。

“逃出去?敗兵之恥辱將永隨我左右,帶著這種恥辱苟且殘生,豈不是比死了還要痛苦?”

心高氣傲慣了的孫孝哲怎麼能夠容忍這種屈辱,因而在注定兵敗之初就已經下定了玉碎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