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重臣有分歧(2 / 2)

然則,一則報喜求賞的優差,卻因為歡喜緊張過甚成了壞事,宦官懊惱的同時,又暗罵李輔國從中作梗,真真是卑鄙小人。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李嗣業大軍一來,正可與禦史大夫裏應外合,一舉全殲叛軍!”

李亨的臉上也掛著難言的喜悅之色。

“速去召禦史大夫進宮!”

忽而皇城外傳來陣陣鍾聲,是鍾樓敲鍾報曉,新的一天到了,李亨的心情極佳。昨日一戰雖然死傷不少,但挫敗了叛軍的困獸之鬥,今日又得報李嗣業帶著十萬安西軍趕來勤王,豈能不興奮,豈能不形於色?

“對,連先生也一並召進宮來,朕,朕要與他們一齊議論此事!”

李亨口中的先生,隻有李泌一人當得。但提起李泌,李輔國的心中就有些疙疙瘩瘩。

當初李亨尚在做太子的時候,李泌曾向李亨秘密進言,稱宦官早晚必為大唐心腹之害,因而建議削奪宦官之權,封官決不許超過五品,更不許與聞軍國重事。

這則進言是極秘密的,李輔國也是通過義子才偶然得知,不過李亨似乎對李泌的建議頗不以為然,甚至比太上皇在位時更加重用宦官。

除了對太上皇在位時幾個頗有知兵之名的宦官加以封賞以外,還對當年東宮的一應親信宦官委以要職重權。

就說李輔國吧,已經取代了太上皇在位時的魚朝恩成為觀軍容使。

這是個足以和秦晉的使職相並重的差事,隻不過李輔國是個心思極為玲瓏剔透的人,此前的邊令誠、程元振,都是宮中數一數二的大宦官,又均得太上皇信任和重用,到頭來卻全是慘淡收場。

究其竟,李輔國總結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些人均與秦晉為敵,在取得了兵權以後,就不遺餘力的對付秦晉,以至於悲劇的收場。

因而,李輔國雖然有著觀軍容使的差遣,除了與聞以外,從不對兵事多做一言一行的敢幹預,全憑秦晉一人做主。

通過長期的接觸了解,李輔國充分了解了秦晉的脾氣秉性,自己如此放權,對方一定會懂得投桃報李。

隻可惜的是,秦晉又救了他必欲置於死地的郭子儀,又委以重任。

這也是他一直盡力避免和秦晉有過多接觸的原因之一,否則早就擺明了車馬站在秦晉一方。

然則,比起心中懷有禍胎的李泌而言,李輔國更喜歡秦晉其人,至少他不會如此陰毒狠辣。

李泌為了在李亨麵前重奪信重,提出了與秦晉截然相反的用兵策略,強調借助外力平叛。

這誠然是個不錯的法子,但其中得失,李輔國的看法與秦晉大致相當,非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絕不能用李泌的法子。

可惜,天子李亨是個多疑又優柔寡斷的人,他一定無法拒絕李泌的建議。

李輔國一直暗中琢磨著如何尋個機會給李泌尋些黴頭,今次似乎看到機會,於是便笑著對李亨說道:

“門下侍郎與禦史大夫的意見一向相左,奴婢怕,怕聚在一處了,又吵個不歡而散!”

說完他便靜靜等著李亨的反應,他知道李亨一直試圖緩和這兩個人緊張的關係,隻要把這個理由拿出來,李泌就一定不會得到天子的召見。

果然,李亨又遲疑了,沉吟了一陣才說道:

“說的極是,就不召先生了,隻召禦史大夫!”

李輔國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這種小動作日積月累下來,李泌啊李泌,少見一次天子,很可能就讓你少一次機會。

忽然間,殿外的宦官高聲唱道:

“門下侍郎李泌覲見天子!”

覲見之聲由宮苑門外漸次傳到了殿上。

李亨聞聲皺眉,本來不想召見李泌的,可李泌不請自來,出於對方的臉麵和尊重也不能拒見,隻得說道:

“請先生進來吧!”

李泌正身入殿,走路依舊是風風火火的樣子,大禮參拜以後,才說起覲見之事。

“陛下,臣剛剛聽說安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帶兵勤王而來,所領十萬大軍已經進抵長安以西二十裏。不知真假?”

他這是向天子求證這個消息的確實性!

李亨點頭道:

“安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的確已經到了長安以西二十裏處,先生可有建議?”

李泌聞言,又正身道:

“臣以為,李嗣業大軍不宜與孫孝哲叛軍硬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