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危機隱然現(2 / 2)

至於裴薛柳三家的近千子弟則集中訓練,待考核合格之後,再分發到各軍中從隊正做起。

裴敬征召大族子弟,組建新軍的同時,秦晉也沒閑著,他離開絳縣,轉而到溝通南北的衝要之地,晉州郡治臨汾。

太守秦守正誠惶誠恐,率所有官員出城相迎。說到底,這些地方官的短處捏在秦晉手裏,究竟忍辱負重還是可恥投敵,秦晉的一句話幾乎就可以左右,按照慣例朝廷是絕不會駁回前線大將的上表。

所以,秦守正對秦晉自然極盡殷勤之能事,並仗著同為秦姓,要和秦晉攀扯個本家,弄的秦晉不勝其煩,又不願初來乍到就給地方官以顏色。還是陳千裏看不下去了,揶揄道:

“秦使君乃胡國公之後,若攀錯了豈非麻煩?”

一句話就把秦守正堵了回去,絕口再也不提攀附本家的事,唐朝時冒認宗族是大罪,按律當初斬首之刑。

秦守正其名身正,但心思卻未必正,他本以為秦晉從縣尉入仕,當是寒門出身,卻沒想到竟乃開國功臣胡國公之後,而且秦家本就是詩書門第,雖然比不得五姓七望,以及五姓七家這種大世族,但比起一般寒門已經是天上地下之別了。

隻是說來也怪,秦晉的前身似乎並不以自己出身曆城秦氏為榮,處處隻和人說自己籍貫齊郡,是以絕大多數的官員同僚都以為他是寒門出身。而現在的秦晉又來自那個沒有門第觀念的年代,所以也甚少提及此事。

後來,還是在入朝為官時,有司查核秦晉的籍貫出身才確認了他乃胡國公之後。

對這些重歸唐朝的地方官,秦晉一個也不想處置,不但不想處置,還要大家褒獎,並為他們向朝廷請功。這麼做自然也是有原因的,此時河北道、都畿道幾乎都在安祿山之手。倘若嚴懲了已經投降的官員,將來的光複就會遇到極大的阻力,所以出於統戰的需要,秦晉也必須對這些首鼠兩端的地方官報之以極大的善意。

但是,善意歸善意,地方上所有的團結兵以及各類暫募之兵,都必須由神武軍統一再訓練,統一管理,這個是底線,絕不能退讓。地方官們對此則極為配合,不曾有一人表示過反對。

隨著秦晉的腳步,一直坐鎮河東城的監軍景佑帶著隨從也抵達了晉州臨汾。

他此番北上帶來了兩則消息,一則來自長安,一則出自潼關。

“聖人聽說了秦使君光複河東八郡的消息甚為歡喜,決定以秦使君為節度留後,知河東道節度事!”

對此,陳千裏撇撇嘴,當今天子還是對秦晉成見甚深,想當初秦晉不過是區區縣尉,就能被破格擢拔為神武軍中郎將。現在神武軍於河東道屢屢立功,將叛軍趕出了河東,卻被委以節度留後,知河東道節度事。

當世之時,差遣前麵加權、知等都是臨時之意。而留後亦是節度使空缺之時的替補人選。說到底,天子既想讓秦晉統兵平亂,又不願意給他名正言順的官職實權,這背後透著濃濃的防備,他相信以秦晉之聰明,絕不會感覺不到。

秦晉當然感覺得到,不過他才不計較這些虛名,就算沒有節度使之名,他不也用馮翊郡太守的身份在河東道開創了一片大好局麵嗎?更何況現在以留後的身份知節度事,手中已經名正言順的掌握了節度使大權,不管這個權力是不是臨時的。

然則,景佑帶來的另一則消息卻讓秦晉驚得渾身一顫。

“快,快拿水來,急著趕路嗓子都要冒火了”

當他一連灌了兩大碗涼茶之後,一抹嘴便又頗為得意的說起了來自潼關的消息。

“高相公已經下令大軍出潼關,尋孫孝哲主力決戰。看朝廷的意思,是打算趁著秦使君大勝的威勢,要在都畿道開創新局麵,一舉蕩平暗示亂賊……太平日子不遠了……”

景佑說出這個消息之後,眼見著在場的人都呆呆愣住,尤其是秦晉竟驚得有些失態,更覺得有意思。

“秦使君咱們也要抓緊了,克複範陽的功勞必須是咱神武軍的,雖然比不得收複東都,但也足夠天下側目了,聽說封常清在河北道也打的可圈可點,不能讓他搶了去……”

秦晉還哪有心思聽景佑說什麼搶功勞的囉嗦話,此時徘徊在他腦海中的全是哥舒翰的影子,難道高仙芝也要步了自己所熟知那個曆史中老哥舒的後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