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識破偷天計(2 / 2)

契苾賀與火拔歸仁兩個人幾乎同時異口同聲。

河東城在山個月經曆過短暫的易手,但隨著河北道叛軍突然轉為劣勢,河東方麵的壓力驟然減輕。因而,這座位於河東道西南部的城池便沒有落入叛軍手中。

當然,據說與河東城隔河相望的皇甫恪叛軍似乎從中也處理不少,配合著河東唐軍殺了不少叛軍。

因而,潼關主諸將們,包括高仙芝在內,一時間都忽略了這個位於河東道的樞要城池。

“你們今日繳獲的粟米根本不是運往叛軍大營的,如果推算沒錯,是要運往黃河北岸。”

火拔歸仁不解問道:“僅僅萬石粟米,運了過去又豈能夠攻城大軍吃用?河東城可不是尋常小城……”

“的確,河東城並非尋常小城,攻克不易,萬石粟米也不夠大軍吃用,不過以某推斷,這隻不過少量多次的其中之一而已,叛軍之所以如此是為了掩人耳目。”

契苾賀與火拔歸仁俱是一愣,他們很快就明白了高仙芝的話中之意。看來,孫孝哲的確夠狡猾,潼關不易正麵攻破,便迂回往河東城。隻要將河東城牢牢的控製在手中,就等於切斷了關中與河東道最主要的通道,當真是進可攻退可守。然後在以此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潼關周邊的險關要隘,直至關中的防備四麵漏風,叛軍自然就可以從中挑出最薄弱的一處,一舉攻入關中直取長安。

到那時,潼關於關中的作用,便再也不是那麼重要。而囤積於潼關的主力大軍卻因為各種擔心而束手束腳,這又無疑使得叛軍如虎添翼。

“火拔歸仁,立即率領所部渡過黃河,伺機攻擊叛軍小股人馬。”

高仙芝料定了孫孝哲一定是將攻擊河東城的人馬化整為零,以避免提早泄露行蹤。

“契苾賀,你部新安軍於黃河南岸,搜索叛軍人馬,如果人數不多,立即圍殲。”

兩人得令,歡天喜地的回去準備。孰料才過了半日,高仙芝又急急的將兩人召回中軍。

看到高仙芝極為難看的臉色,契苾賀與火拔歸仁都不約而同的心中一顫,肯定是壞消息。

“馬宣仁叛亂,投了孫孝哲!”

這番話從高仙芝口中說出來以後,兩個人大吃一驚,又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說別人叛亂投了安祿山還有可能,馬宣仁其人耿介而不知變通,心裏隻知道打仗殺敵,若非哥舒翰一手護著他,恐怕早就被政敵撕碎了吞的骨頭渣子都不剩。

試問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在浴血奮戰了半月之後,功虧一簣轉而投敵呢?

契苾賀在哥舒翰麾下為將日短,僅僅半年多,對這些河西隴右出身的軍將都不是很了解。火拔歸仁則不同,他跟隨哥舒翰多年,對馬宣仁很是再了解不過,便試探著問了一句:

“是不是弄錯了?是城破,而非投敵?”

高仙芝的聲音很是沉重,但又無比堅定。

“不會弄錯,馬宣仁勾結叛軍甚至伏擊偷襲了與之在城外配合的唐軍。”

“契苾賀,火拔歸仁,你們兩個不要北上了,立即南下,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商陽關,稍後某會親自到商陽關勘察戰況敵情。”

河東城雖然重要,但對於潼關本身而言,其重要程度也遠沒有商陽關要來的實際。

換言之,相對商陽關而言,河東城對關中更重要,而商陽關則對潼關更重要,丟了商陽關就等於叛軍的半隻腳已經踏進了潼關。所以,無論商陽關抑或是河東城,對於關中都是不能丟掉的。

在這兩難選擇中,高仙芝選擇了已經陷落的商陽關,不論如何也要趁著叛軍在此地立足未穩,將其重新奪回來。

原本,高仙芝的謀劃是萬無一失的,以現有兵力部署,商陽關斷不會失守,可天算不如人算,偏偏最不可能叛亂的馬宣仁居然就叛亂了。

如此一來,高仙芝的一切部署也就徹底被打亂,戰事開始變得難以預料了。

將兩個最為信重的部將派往商陽關,已經是高仙芝的極限,他要坐鎮潼關,以避免叛軍的虛實兼並。

思忖了一陣,高仙芝回到案前,筆走龍蛇寫就了兩封書信,一封是送給蒲津關叛亂的皇甫恪,一封將要送往馮翊,交給秦晉。

以潼關的現有守軍,雖然再難以看顧河東城,但為了不使孫孝哲的計劃得逞,也隻有分別求助此二人了。盡管他對此並不報多少希望,但隻要有一線希望,總要試上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