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彈指論朝局(2 / 2)

所以,出於這種不能為外人言說的原因,秦晉才將此人由長安調來馮翊。

原本他打算將韋濟也一並調來馮翊,用作臂膀,但出乎意料的是,韋濟卻婉拒了秦晉的善意。

秦晉隻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韋濟因何拒絕他的好意。自兵變以後,韋濟和杜甫都受到牽連而罷官,對杜甫而言到馮翊上縣做縣令這等親民官比起吏部郎中更有吸引力。而對於眼界更高的韋濟而言,就算讓他做馮翊郡的太守也未必願意。

原因無他,韋濟是有政治野心的,在罷官以前就已經官至尚書左丞,在尚書省裏也是位頗有分量的官員。就算罷官以後,也仍舊視之為複出的起點。更何況時人都以做京官為榮,甚至很多人寧可在長安做閑散官也不願意外放到地方上出任實職。

說到底,在韋濟的眼裏,他和秦晉之間不過是合作關係。而秦晉貿貿然邀請他到馮翊來,則實在是有失唐突,若是心高氣傲的人當場翻臉也是可能。隻不過韋濟其人城府甚深,才不會因為這等無關緊要的情緒問題,憑空得罪了秦晉。

秦晉不想讓盧杞過於尷尬,便又順嘴將話題轉移到了韋濟身上。

其實,盧杞一開始就知道,以秦晉目前的官職地位,韋濟絕對不會選擇依附,他隻能選擇有限度的合作。但是,這等官場上最淺顯的道理,盧杞不相信秦晉看不明白,也許另有安排也未可知。

可是,剛剛秦晉一番感慨,對不能籠絡韋濟這種人才而表示惋惜,盧杞竟生出了一種奇怪的念頭,那就是秦晉當真沒意識到,兩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不過,這也不算什麼,所謂的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現在秦晉的地位身份不上不下,韋濟出於實用的考慮,自然隻能選擇有限度合作,他日隻要使兩者之間的地位變得懸殊,自然也就有了轉變的可能。

“使君,末將覺得,讓韋濟到馮翊來,反不如讓他留在長安。”

盧杞甚少主動提出意見,秦晉驚訝之餘又頗感興趣,便問道:

“何以見得?”

盧杞字斟句酌道:

“馮翊郡雖然距離長安僅僅一郡之隔,但神武軍離開長安以後,卻失去了對長安各方動向的把控,如果能讓韋濟東山再起,其作用豈非到馮翊來的數以倍計?”

秦晉大喜,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比如在韋濟的安排上,他就沒有過嚴謹的思考。盧杞今日提出這個建議,顯然是此前已經考慮過很多次了,有了此時此刻的機會,才謹慎的提了出來。

“不錯,韋濟在長安的確比來馮翊要合適的多。不過,讓他繼續做尚書左丞卻不合適了。而且尚書左丞也是尚書省中頗為重要的位置,以楊國忠為首的政事堂絕不會答應與神武軍大有淵源的韋濟官複原職。”

“使君所慮甚是,尚書左丞於神武軍未必有幫助,但有一個位置卻大有裨益!”

秦晉大覺奇怪,盧杞今日真是屢屢有驚人之語啊,便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京兆尹乃實權高官,雖然免不了左右受氣,但韋濟一定不會拒絕。”

“京兆尹?”秦晉沒想到,盧杞居然提議由韋濟為京兆尹。

“經過數次變故以後,京兆尹王壽均選擇了騎牆作壁上觀,以楊國忠的性子,一旦重新掌權,必然會容不下此人。與其任之安排人選,不如由使君搶先一步。”

“先說說,韋濟做了京兆尹對神武軍有甚好處?”

秦晉不明白,京兆尹雖然位高,但終究不在朝廷中樞,對神武軍的幫助也就極為有限。當然,如果神武軍仍舊駐紮長安,那就另當別論。

盧杞還是是一副不驚不喜的模樣,沉聲回應:

“對神武軍未必有益,對使君而言卻是大有益處!按照朝廷慣例,京兆尹兼任河渠使,使君須借重的就是河渠使。”

說到河渠使,秦晉也猛然意識到了一點。

“你是說,鄭白渠?”

盧杞拱手道:

“使君明鑒,的確是鄭白渠。馮翊郡所占耕田在關中沃野十有其三,如果疏通了鄭白渠,不出兩年,糧食產量必然翻倍……”

鄭白渠乃是一條灌溉水係,前身是秦朝修建的鄭國渠以及漢朝開鑿的白功渠,太宗年間曾疏浚過,但由於施工草草,到現在不過百年時間,就已經淤積過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