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崔使君有禮(2 / 2)

派杜乾運去蒲津關,他是想試探試探,皇甫恪究竟有沒有投敵的可能。如果皇甫恪心中還有家國大義,那一切就還有可為的餘地,他不介意和此人保持現狀。反正這種平衡也保持不了多久,隨著戰事的進展,河東南部中條山以南幾乎盡數落在了安祿山手中,一旦安祿山叛軍在潼關受挫,潼關以北不過百餘裏的蒲津一定會被卷入大戰之中。

到那時,皇甫恪還能袖手旁觀了嗎?

聽了秦晉的囑咐以後,杜乾運麵露驚訝之色,他沒想到秦晉竟然並不打算一力平叛。

“使君,使君您可是在天子麵前立下軍令狀的啊!卑下以為,何不設計誘殺此人?”

秦晉冷笑道:“怎麼?你在質疑我的命令嗎?還是你怕了,不敢到蒲津關去?”

對杜乾運,秦晉的態度一直忽冷忽熱,這種給他三兩顏色敢開染坊的人,如果稍有鬆懈就會得寸進尺。且不說他獻計之時有沒有過一過腦袋,但就是這種輕浮的態度,便不是個可以與之商議大事的人。

“卑下不敢,不敢,使君有所命,卑下願意效死!”

在被秦晉斥責以後,杜乾運立時收斂了他的輕浮。

“早就說了,不會讓你去送死。你盡管放心大膽的去蒲津關,皇甫恪絕不會難為你!”

……

大軍返回同州不比來時作戰,因此便放慢了行軍速度,走了整整一日一夜才抵達馮翊郡的郡治同州。

抵達同州城的當日,大批軍民聚集在同州城的東門外分列官道兩側,或瞧熱鬧,或呼聲相迎,其熱情程度遠超過秦晉的預料。這種熱情,是他此前從未經曆過的。

早在距離同州還有十裏地的時候,馮翊郡太守府就派出了官員至此迎接,引導神武軍凱旋入城。神武軍大敗叛軍的消息也在一日之前就傳回了同州城,得知同州的威脅已然接觸,官民上下自是一派歡欣鼓舞。

負責迎接的官員畢恭畢敬的陪同著秦晉和一幹將校徐徐向前,距離同州越近,大軍的速度就越慢。官道兩旁看熱鬧的百姓也越發的多了起來,呼喊萬歲威武之聲,時時傳入眾人耳中。

這與秦晉此前到過的所有郡縣都大為不同,那些郡縣不是百姓逃光了,死氣沉沉的,就是時刻朝不保夕,驚懼與絕望時時彌漫其間。而馮翊郡的百姓雖然差一點就遭到了戰火的蹂躪,但絲毫沒有想象中的驚懼與惶恐,無論路上遇到的逃民還是同州本地的官民,竟都是一派昂揚向上。

秦晉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盛唐氣象吧。然則,這種氣象卻是脆弱的,潼關以東的各處郡縣,在經曆了戰火的蹂躪以後,與從前早就判若天上地下。

這種氣象在天子腳下的長安之所以表現的不明顯,秦晉私下揣度,畢竟那裏是天子腳下,律法要更為嚴苛。因此,官民雖然向往那裏,但由於諸多的限製使然,反倒沒有地方上那種欣欣向榮與熱烈奔放。

直到此時此刻,秦晉才確信,到馮翊郡來的決定是正確的。關中在潼關未破之前,也許是長江以北的最後一片樂土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前一世的悲劇再次發生。

“秦使君請看,崔使君在那裏!”

前來迎接的官員抬手引導著秦晉看向同州城外迎接的官民隊伍。

其實很好辨認,在同州城裏有資格穿緋色官袍的隻有崔亮一人,在一片青綠之中,一點緋紅直如鶴立雞群。

“秦使君智勇善戰,大敗叛賊,實乃我馮翊百姓的再造恩人,請受崔亮一拜!”

隻見那一身緋色官袍的中年官員滾鞍下馬,兩步並作三步來到秦晉的馬前,雙臂合一,竟一躬到地。

秦晉對崔亮雖然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對方如此大禮,他又豈能無動於衷?趕緊下馬,伸出雙手拖住了對方下拜的雙臂,使勁將其托了起來。

“崔使君言重了,秦某飽食朝廷俸祿,平亂保民實乃分內之事。”

托住了崔亮的手臂,秦晉才發現,此人身體消瘦,胳膊上沒有肉,幾乎全是骨頭。再看此人麵目,雙頰消瘦深陷,頜下胡子也是一副灰敗之色,哪裏有半點世家大族的氣質?以至於秦晉懷疑自己是否認錯了人,此人根本就不是崔亮,但他剛剛已經自道了家門,真真切切是崔亮其人。

秦晉的目光又落在崔亮的身上,卻見他身上的緋色官袍亦是陳舊不堪,袖口間甚至還有過不甚明顯的修補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