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陰雲蔽天日(2 / 2)

“皇甫恪對馮翊誌在必得,據說已經兵臨城下了,咱們最好在他有所動作以前,趕到馮翊城下。”

盧杞卻道:“皇甫恪不是個莽撞的人,應該知道馮翊城高池深,不是輕易能夠拿下的,就這麼大搖大擺的陳兵城下,難道就不怕被援兵朝發夕至對它們裏外夾擊嗎?”

盧杞的質疑也不無道理,秦晉放慢了馬速,戰馬畢竟是動物,不能做長時間的高速前進,為了保證它的持續體力,有必要將馬的速度降到足夠低,以最大限度的節省馬力。

“難道皇甫恪此舉是有意為之?”

裴敬對盧杞的質疑也深以為然,覺得皇甫恪這麼做沒準就是誘敵之舉,然後在不經意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秦晉思忖了一陣,覺得盧杞的疑慮雖然有道理,但這裏麵還有一個最大的疑點令人費解。無論有什麼詭計,皇甫恪打算殲敵攻城,如果想要保住現有實力,有個很大的前提,那就是身後有強援。否則,僅以蒲津之兵,是很難在關中掀起多大風浪的。

在之前的判斷中,皇甫恪謀反能造成最壞的結果就是勾結安祿山叛軍,以蒲津危跳板,叛軍從此處直插關中腹地,威脅潼關二十萬軍的後路,隻有如此才會對關中的防備造成極大的撼動。

“換種角度想想,皇甫恪主動攻擊馮翊,和來援的唐軍,算不算飛蛾撲火?”

“蒲津存糧不多,馮翊城中則積存有大量的物資,皇甫恪狗急跳牆,強攻馮翊也許有此種可能!”

三個人議論了大半個時辰,也沒得出一個確切的結果。

“等著遊騎進一步探明的具體消息吧,現在說的再多也是沒有根據的揣測!”

裴敬和盧杞對秦晉飛蛾撲火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皇甫恪圍攻馮翊城,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城中的物資,以維持大軍。因為總所周知,各節度麾下的大軍供應糧食都是以月計的,如果皇甫恪不再一個月之內弄到大批的糧草,或者是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的叛亂最終都隻能以失敗告終。

當然了,皇甫恪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向安祿山的偽燕求助,如果不能在一個月以內扭轉乾坤,他就隻有這條路可走。

所以,他們最擔心的並不是皇甫恪能否攻下馮翊,而是皇甫恪會不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了偽燕叛軍,一旦如此,對唐朝而言,才是最壞的結果。

三個人默然無語,緊隨著大隊人馬在官道上又轉而向北,馮翊在長安的東北處,東邊緊挨著黃河,北麵則是朔方河套之地。

“使君,使君,有消息,長安有消息送到了……”

說話的聲音很是尖細,一聽就是宦官。隻見景佑手中揮著一封羊皮紙書信,催馬趕了上來。他作為天子任命的神武軍監軍亦在大軍之中。

秦晉心中頓時一緊,這才走了不到兩個時辰,長安傳來的消息一定不會是什麼好消息。

果然,景佑催馬來到三人近前,略有些慌張的說著:“安史叛軍已經打到了潼關下,哥舒老相公和他們打了一仗,沒能占到便宜!聖人讓咱們盡快解決皇甫恪之亂,最好,最好在半月之內!”

盧杞冷哼了一聲。

“半個月?監軍有妙計可半月平賊,盧杞從命就是!”

景佑不像邊令誠魚朝恩等人那麼強勢,見盧杞沒有好臉色,臉上擠出了笑容,緩和氣氛。

“這,這是聖人說的,軍中不是一直有句話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結合實際情況,能半月平亂自然最好,如果不能,就按部就班的應對……盧將軍以為如何?”

這一番話說的滴水不漏,盧杞又抓不到漏洞和把柄,總不能再無理取鬧,於是便將頭扭向別處,不與景佑做任何交流。

說實話,神武軍的人因為邊令誠和程元振的緣故,對宦官的感官極差,再加上景佑的身份又是監軍,等同於天子派到軍中來的奸細,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因此又怎麼可能給景佑好臉色呢?

裴敬則趕緊打圓場,“監軍言之有理,半月不能平賊,再從長計議。隻是,隻是潼關兵危,咱們隻怕要孤軍作戰了!”

幾個人都憂心忡忡,如果叛軍尚未抵達潼關,一旦馮翊戰事有變,還可以請調潼關援軍,以現在的情形,潼關的哥舒翰未必會出兵了。

“必須在皇甫恪投敵之前,解決蒲津之亂!”

秦晉的聲音決絕,已然有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