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伯玉雖然久曆戰陣,但卻在一個胖子麵前栽了跟頭,因為軍中的校尉旅率沒有一個肯聽他的命令,任憑他扯破了喉嚨,也隻做充耳不聞。甚至連那些神武軍舊軍幸存下來的校尉旅率也隻做聽不見,盡管這些人都曾私下裏向他表過忠心。
罵了一陣之後,衛伯玉自知無法改變龍武軍將被割肉的事實,隻能頹然的坐回了公案之後。
陳千裏對衛伯玉一點都不客氣,甚至所謂的求見,也與興師問罪無異。衛伯玉因為曾收買奉恩寺的和尚暗害陳千裏,自覺理虧便隻能逆來順受,如此一來原本那些對衛伯玉還報有一絲幻想的校尉和旅率就徹底放棄了他。
“願意跟著陳某東進殺賊立功的,袒露左臂,到轅門外集合。”
陳千裏再站在門口提聲喝道。
“願追隨長史君東進殺賊,殺賊!”
一時之間,“殺賊”之聲響徹天際。
於屋舍之中頹然而坐的衛伯玉更是知道大勢已去,隻好聽之任之了,隻希望這陳長史吃完肉啃完骨頭,還能給他留點湯。
陳千裏並沒有打算將新軍全部帶走,他從秦晉那裏接到的命令是擇優篩選一萬精銳,那就隻能帶走一萬人。
而且陳千裏的法子也相對公允,根本就不是“篩選”,而是比拚速度。
在場的所有將士全都算在內,按照陳千裏的命令,袒露左臂,按照原有建製,魚貫到轅門外集合。轅門外自有軍中書辦統計人數,登基造冊,直到造冊的人數滿了一萬人,便到此為止。
陳千裏在龍武軍的新軍中仍舊很有號召力,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跟著他東進殺賊,隻可惜動作的快慢取決於各個校尉以及旅率,長官行動的慢,部眾則不能擅自行事,否則就會立即被軍法論處,視情節輕重挨上十幾數十軍棍不等。
這場聲勢浩大的篩選一直持續到掌燈時分,但仍舊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一萬人的登記造冊並不容易,負責記名的書辦已經累的快提不起筆了。
黑夜中,軍營內火把將周圍映照的如同白晝,陳千裏看著仍舊在魚貫而出的將士們,心中起伏澎湃,同時也深有感慨。
龍武軍經此之後就算徹底完蛋了,舊軍一早被遣散,現在連新軍也將被劃撥到神武軍中,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他親自見證了龍武軍走向巔峰,又親手將其葬送。但是,陳千裏也知道,他必須這麼做,拋開天子的詔命不說,神武軍此去馮翊是要平定蒲津皇甫恪之亂的。如果沒有龍武軍的這一萬人補充進去,僅憑神武軍原有的三千人,就算再加上瞞報的兵額,充其量也就四千人,怎麼可能是皇甫恪的對手?
陳千裏曾和秦晉在新安並肩戰鬥過,他十分了解秦晉,朝中風傳其善守而不善攻,也絕非是空穴來風。以三千人守城固然可以,但若是用三千人來攻堅,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此,陳千裏對秦晉此番東進並不是十分看好,皇甫恪乃將門之後,本身又是久曆陣戰的將軍,神武軍前去平亂,雙方都是唐軍,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又有什麼區別?
……
“使君就放心那陳千裏?萬一那廝圖謀不軌再,再從背後捅了咱們刀子,後果可不堪設想啊!”
不斷有人在秦晉的耳邊提及陳千裏不可信,更是對秦晉隻派了陳千裏一個人去大為擔心。其實也不是隻派了陳千裏一個人過去,為了保護陳千裏的安全,秦晉特地調撥了五百起兵左右開道,而且與之一同前去的還有負責十幾個負責登記造冊的書辦。
隻不過,秦晉對陳千裏委以全權之責,負責篩選一萬龍武軍精銳。
秦晉這麼做並非沒有意義,因為龍武軍與神武軍一向不合,尤其是經過兵變的對立以後,更是互相視為仇敵,如果派了裴敬或者盧杞過去,未必能起到正麵的作用,說不定還起到了反效果。
況且,以秦晉對陳千裏的了解,他相信陳千裏一定會盡心盡力的完成這次任務。隻是秦晉的心裏仍舊十分沉重,盡管目前為止一切還算順利,但真正的困難卻還在後麵。
就算龍武軍成功篩選完畢,隨他一同東進剿賊,可雙方的芥蒂尚在,或者說是相互仇視,一旦上了戰場,能否通力配合還是個未知之數。
龍武軍的人對神武軍十分仇視,而神武軍的人對龍武軍也同樣不信任。
思來想去,秦晉都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可行的辦法來彌合雙方的裂痕。有那麼一瞬間,秦晉甚至腹誹著李隆基,從龍武軍中調撥萬人給神武軍是故意給他找麻煩添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