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但使願無違(2 / 2)

李隆基並沒有追問他的家世,而是接續上之前的話題。

“陶潛器局畢竟還小了!”

天子的話讓張輔臣無言以對,誰都知道靖節先生的人格境界之高深,但天子說他器局小了,又聯想到這是經由秦晉之口念出來的,難道,難道是天子已經對秦晉的態度有所變化了?

張輔臣胡思亂想,覺得天子心思深沉似海,實在不是自己可以揣摩的。

隻是他卻想岔了,李隆基的話隻說了一半,在他看來天下士人,但有報國之誌,便要躬身踐行,似這等獨善其身終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已。然則,秦晉以進士登科為縣尉,又在大兵壓境之際力抗狂瀾,不折不撓,此等作為,豈能是那些扭捏酸腐之人可比的?

陶潛出世為明個人之誌,不惜放下士人尊嚴,以衣襟沾夕露。秦晉將其引用過來,當正是反其道而行,入世而披肝瀝膽,為得不也是堅守心中的信念嗎?隻不過,此子借此向自己表明的,則應是殺盡逆胡,重振大唐之誌,他能從這個年輕人身上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氣息。

李隆基自詡看人極準,他從這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太多影子,如果好好加以琢磨,沒準三十載後,便可成為大唐的柱石之才。

想到三十載後,一向俯視眾生,手掌天下的李隆基不由得眼神迷離起來。到那一天時,他可能早就化作了秦川大山間的一抔黃土,盡管臣下多有萬歲讚頌之語,但他清醒的很,不論多麼顯赫高貴的人,都有死去的一天。

李隆基多希望這一天能夠晚一刻到來,然而,現在已經有人急不可耐的盼著他早一日駕鶴西去了。

那封讓他大發雷霆的密信中所涉及的,正是這個不容許任何人觸及的隱痛,更何況觸及這隱痛的人還是自己的兒子。有人密報,太子與高仙芝曾有書信往來,雖然內容不得而知,但這在李隆基看來,已經是不可饒恕的罪過。經由兩次宮廷政變才登上大唐天子寶座的李隆基就算再倦怠朝政,對這種危急皇帝之位歸屬行為的警惕之心,數十年來從無一刻放鬆過。

張輔臣偷眼看著天子,但見他麵色陰晴飄忽,目光閃爍不定,似乎又陷入了沉思之中,便乖覺的垂手侍立,不敢再稍有異動,驚擾了天子。直到殿外一陣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傳來。

“聖人,神武軍中郎將秦晉已在闕外候旨!”

聲音不大,但仍舊清晰的傳入了便殿之中。張輔臣暗暗長舒一口氣,終於可以結束這種難熬的光景了。天子在沒有外臣在時,表現的明顯陰鬱深沉了不少,這讓每一個在他身邊的內侍都有巨石壓胸之感,直覺難以呼吸。

“傳見!”

天子的聲音悠然響起。

過了好半晌,但聽便殿之外又傳來的咄咄腳步之聲,當是神武軍中郎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