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潼關生變故(2 / 2)

“混賬,險些害的某到了那不仁不義的地步,有多遠滾多遠,別讓老子再看見你!”

他在等著,等著秦晉假惺惺的表演圖窮匕首見。但直到雙方寒暄完畢,秦晉再沒有給他難堪之舉。

田建業心裏不由得打起鼓來,難道是自己想錯了?對方不但未追究,甚至還真格送了百匹良馬來,思來想去也沒個頭緒,索性一並受了就是,看看姓秦的還能如何,畢竟他是朝廷任命的潼關守將,就算兵馬副元帥高仙芝有大事不也得叫上自己與聞麼?

姓秦的是什麼東西?不過偏僻小縣的區區縣尉而已,別看名聲弄的響亮,還不是因了詐死而成就的?

經過這段風波插曲,秦晉的部眾開入潼關,辟地安營,百姓則交給當地地方官酌情安置。

總算到了潼關裏,不過秦晉卻始終沒見到高仙芝,高仙芝帶著人馬不停蹄一路去巡察附近各個關卡,沒有三五日時間隻怕是回不來。而往朝廷報訊的人已經到了長安,從長安到潼關的驛道,寬闊、筆直、平坦,戰馬疾馳一日可走兩三個來回,若有天子旨意,甚至當天就可送抵潼關。

秦晉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天子使者的到來。

軍帳中,秦晉心事重重,鄭顯禮剛剛憂心忡忡的進來,向他報告了目前潼關的局麵,以及對他所帶來百姓處境的憂慮。

“地方官和田建業是一個鼻孔裏出氣,使喚百姓們當牛做馬,搶掠民財,動輒打罵,缺衣少穿,凍餓而死,虐待而死者不計其數,處境形同囚徒一般。隻怕隨咱們而來的百姓們要戳脊梁骨罵咱們了!”

秦晉萬沒想到,唐朝的官員對待大唐的百姓居然和那些蕃兵胡將也沒什麼區別。

“非但是咱們帶來的三萬百姓,潼關下原本就聚集了十萬逃難百姓,潼關守將一直使喚這些人挖壕溝,休整城牆。又要防備這些人坐反,便盡給些豬狗不吃的食物,就是豬狗食物也是一日才有半個拳頭大小,根本就不夠吃啊,上上下下不知折磨死了成千上萬人。”

鄭顯禮聲音憤恨,也不知他是出於對百姓的同情,還是對田建業本人的憤恨。以秦晉分析,朝廷是斷然不會開關放逃難百姓入關的,這樣會給關中的穩定帶來嚴重的破壞。一群居無定所,又沒有恒產的逃難百姓,說難聽點就是流民,流民與流寇隻有一字之隔,隻要一星半點的火星,就能將他們的怨憤與仇恨點燃,一旦處理不好,後果不堪設想。

潼關的地方官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待這些逃難而來的百姓與逃卒,時時刻刻堤防著,壓迫著他們,難免不是出於這種考慮。但是,旁人他管不著,自己親自許諾並由陝郡等地帶來的百姓卻不能不管。

如果他知道帶著這些人過來,等於才出了虎口便又入狼群,還不如像安置新安百姓一樣,引到深山中靠漁獵避難,也好過被當囚徒一樣看管起來。

秦晉也犯了難,安置這些百姓的頭等難題是糧食,他們雖然帶了不少糧食,但若給數萬人供應下去,也吃不上多少時日。再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接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要解決如此龐大的難民群體,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隻有朝廷才具備這個能力。

這時,契苾賀與烏護懷忠兩個人先後進帳,圍坐在銅盆炭火前烤著手取暖。

“少府君還在想百姓的事?”

大家現在都明確知道秦晉的弘農郡長史已經雞飛蛋打,不宜再稱呼其為長史,一個個也都為他的遭遇而憤憤不平,背地裏不知罵了那哥舒翰多少遍老賊。

契苾賀先問了一句,沒得到回應便又自顧自說著:“有句話說的好,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少府君這麼做可不明智啊!地方官在其位都沒有解決辦法,難道少府君一個客軍將領就能把幾萬十幾萬難民的吃穿問題都解決了?隻怕皇帝佬都沒這能耐!”

說到底還是關中缺糧啊,關中向來人口眾多,渭水平原產的糧食入不敷出,一旦有收成不好的年景,皇帝經常會帶著朝中大臣們到水運發達的洛陽去就食。

現在正是數九寒冬,青黃不接的日子,朝廷在關中的的糧食儲備供應士卒還尚且不夠,哪有富餘的管這些逃卒百姓?

契苾賀與鄭顯禮一唱一和,議論時局,隻有烏護懷忠靜靜坐著不發一言。

秦晉將這些情況聽在耳朵裏,心中卻是喟然一歎。

直到此時他才意識到個人力量的渺小,很多事憑借一己之力,便隻能望洋而興歎。

但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思來想去還是下令道:“分出點糧食給百姓們,能吃飽一口是一口。”

契苾賀歎道:“潼關以東的民營有十幾萬流民,分多少出去?一旦分配不均,又會橫生枝節,不如不分。”

最終,糧食也沒能分出去,沒人願意做吃力不討好的事,秦晉麾下團結兵係與胡兵係上下均一致強烈的反對。

到第三日頭上,高仙芝還沒回來,天子的使者便已經到了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