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套話問話環境——舞台選址是最重要的(1)(1 / 3)

人以群分,我是最合適的人嗎?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來說一個輕鬆幽默的笑話:

在美國學習刑事偵查期間,我結識了一個朋友,他喜歡追逐潮流、時尚。夏天的時候,他開始琢磨要設計出一種別具一格的發型。

那時,恰趕上球星大衛·貝克漢姆加入美國足球大聯盟,他想到貝克漢姆曾經剃過光頭,便興衝衝地跑到理發店,剃了一個油光鋥亮的光頭,並樂滋滋地向我們炫耀。

然而,兩天後,他不再那麼興奮了。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特愛追逐潮流,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光頭,可是自從我剃光頭之後,在什麼地方都能發現光頭。昨天去迪廳,短短的一個小時就看到5個光頭,怎麼突然之間有那麼多光頭呢?”

這是一種視覺效果,我們通常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個意思。在人的潛意識中,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複製品,也就是說,人們比較容易接受與自己某些特征相同的人或者事物。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通常發生在我們視覺與聽覺可觸及的範圍內,或當我們碰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當我們希望通過接觸或者附和見到的事物接近潛意識時,或當我們想表示對別人的喜歡時,我們可能就會不自覺地以自己作為標簽,將別人的某些特征向自己固有的標簽靠攏,潛意識裏接受並認同這種行為,這種標簽所呈現出來的共通的特點,就成為溝通雙方感情的一條線,連接著雙方的溝通意識。

這個朋友的標簽裏標榜著獨樹一幟,當他發現有人與他的頭型相類似的時候,這種獨樹一幟的標簽就不複存在。

除此之外,當我們自己具備一件東西或擁有某一項特征時,在潛意識作用的支持下,我們會比平常人更容易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征。

在接受培訓期間,我的教官告訴我:

一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90%是長處或優點,而餘下的10%左右是我們的缺點。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當一個人經由別人提點或者通過自己了解了自己的特點,他就會刻意去尋找這種特點,並且深為喜愛自己所具有的特點,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人以群分,在閱讀檔案、了解卷宗之後,要這樣問自己:我是進行這次審訊嫌疑犯的最適合的人選嗎?我和嫌疑犯有多少共通點?他會接納我嗎?

如果你找不到任何與嫌疑犯的共通點,應該想想有沒有更適合審訊嫌疑犯的人,這個必須要誠實。因為審訊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另外,審訊工作要做到主次之分,當兩個人一起對嫌疑犯進行問訊時,要做到主次有別,主輔相成,這很關鍵,以免將嫌疑犯陷入角色衝突的困擾中。

年齡

調查員的年齡不應該被忽略。與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交談時,一個中年人與一個同齡的孩子相比而言,效果會截然不同。孩子更喜歡與孩子交往,即便中年人的話更有說服力,能給予孩子更多的東西,孩子還是喜歡與自己的同齡人接近,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不會存在代溝的。

問訊嫌疑犯的調查員,年長者更容易讓嫌疑犯敞開心扉,當嫌犯麵對一個長者時,就像麵對自己的父親一樣充滿敬畏。反之,一個年齡較輕的人,問訊一個嫌疑犯,嫌疑犯的心裏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排斥感——乳臭未幹的毛孩,沒有資格問訊我!這樣,問訊就會陷入被動,降低問訊效率。

性別

一般而言,性別不會影響到問訊嫌疑犯的結果。但是,一個女調查員麵對嫌疑犯時,會讓嫌疑犯心理放鬆,覺得有機可乘。

尤其是在中國,中國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深入骨髓,男人骨子裏對女性會有所輕視,當麵對一個女性調查員時,在心理方麵會放鬆警惕,但這需要視嫌疑犯的特點而定。此外,在中國,由女性來約談嫌疑犯,效果可能會不太理想,因為男性麵對女性時,會有一種撒謊的本能。

另外,如果被約談的對象是女性,最好也應該安排女性來問訊。一方麵,女人比較了解女性,在情感上容易找到共通點。另外,女性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更容易被女性理解。如果是男性調查員,可能非常容易忽略這些肢體語言,從而錯過重要的線索。

穿著打扮

很多調查員認為,要給嫌疑犯以震懾感,應該保持威嚴,在穿著上應該以軍服為主。這對一些沒有經驗的嫌疑犯來說,比較有用。但對於一些比較狡猾的人,則會失去效果。

穿著打扮應該根據嫌疑犯的特點而定。對一些比較狡猾的人,調查員的穿著應該更生活化一些,讓嫌疑犯在緊張的問訊過程中找到與調查員的共通點。

麵對一個正襟危坐的調查員,同時處於一個充滿威嚴的環境中,嫌疑犯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缺少安全感的人多半不會說真話。

在美學習刑事偵查的實習期間,我曾經參與過這樣一個案子。

一個40多歲的嫌疑犯坐在桌子另一端,小心謹慎地回答著FBI調查員的問題。曾經有過案底的他,被懷疑參與一起盜竊案,因為警員在現場抓住了他。他很聰明,言辭滴水不漏。那位調查員問訊了半個時辰,都沒有從他的嘴裏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接著,一個50歲左右的男子走進了問訊室,衣著很隨便,簡單地說了一句:“你無需緊張。”接下來,兩個人像老朋友一樣聊天。接下來,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

這位男子就是FBI著名的調查員。

這位調查員找到了與嫌疑犯的共通點,從而順利地與嫌疑犯溝通,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這個調查員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在衣著上沒有威嚴的打扮,這很關鍵。

對應是套話最科學的規則

在美學習刑事偵查期間,我的教官曾經這樣告訴我們:

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

歸國後,供職於FBI駐華辦公室,對一對一溝通方式的認識也更多了。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中就有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其實,如果你能夠深入了解曆史,你會發現,在中國各種組織中,“一對一”的談話交流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以中國近當代的曆史為例,你會發現,改變中國近當代曆史的,有波瀾壯闊的國民革命,有風雲激蕩的解放戰場,但更多的改變是在會嚐會議桌上進行的。在會嚐會議桌上的競爭就需要過人的溝通能力。會議桌上有經驗的談判者都明白,談判和會議的功夫在會議桌之外,在談判之前。一對一的方式是最實用的。

從人的心理層麵來分析,與人溝通的過程是一個找到共通點,並在共通點的基礎上,實現心理上的溝通的一個過程。一對一是溝通過程中最容易的方式。在一對一的溝通過程中,心理上處於一種平等的交流過程,不會受到來自第三方的壓力。

對FBI調查員而言,一對一的約談,是最好的套話方式。即便一對一的方式無法套出對方的話,參與問訊的人也絕對不能超過兩人。如果超過兩人,會讓被約談者的焦慮程度升高,焦慮程度提高會讓對方的不安全感增加,這樣,就很難與對方建立情感上的交流。感情上的交流一旦中斷,套話也就無從發揮。

我曾經參與過一次問訊嫌犯的過程,現場包括記錄員在內共有五名問訊人員,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甚至出現了參與問訊的工作人員搶問題的現象。嫌疑犯逐漸不回答問題,甚至把問訊人員當成了觀眾,進行表演。可想而知,問訊的效率大打折扣。

教官告訴過我們:問訊的過程是一個套話的過程,讓對方把不想說的,不願意說的統統說出來。對方不想說的,不願意說的,更多是屬於秘密的東西。很多人願意將自己秘密的東西與一個人或者少部分人分享,但是拒絕將自己的秘密與很多人分享。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秘密”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種心理壓力。一個人的心理可以分為三個區域,一個是可以讓別人覺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層麵;另一個是不能讓別人發現的層麵,即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還有一個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

對嫌疑犯而言,他的秘密屬於不能讓別人發現的層麵,這種秘密越多,他的心理壓力就會越大。擁有這種秘密的人,需要不停地尋求著宣泄的途徑,把秘密以某種方式說出來,從而釋放自己的壓力。

你想要套出他的話,就需要幫他找到這種壓力的宣泄方式,而建立在一對一情感上的溝通方式是最好的方式。這樣,你需要套話,對方需要發泄,可謂“雙贏”。一旦你找到了正確的方式,還擔心套不出對方的話嗎?

與一個人或者少部分人分享秘密,必須建立在感情溝通的基礎上。如果參與問訊的人太多,會增加被問訊的人的表演欲,將問訊人員當成觀眾。經過舞台渲染過的話語,也就成了台詞,變得失真了。這種失真的話,是沒有任何參考意義的。

被嫌疑犯當成觀眾而套出來的台詞,沒有絲毫價值。

在一次偵查工作中,我們得到可靠消息:一名攜帶毒品,甚至可能攜帶武器的危險逃犯可能會藏匿在雲南老家他母親的家裏。另四名偵查員和我一行五人一起走到了這位老婦人的家門口。和很多農村住戶一樣,院門敞開著,我們打過招呼後,走進去。正好迎麵碰到老婦人,她很警覺地看了看我們五人。我們出示證件後開始詢問一係列問題。

當我問她:“你兒子在家嗎?”,她再一次掃視我們一行人,擺了擺手,動作很不協調,然後說:“沒有,他不在。”恰好在這個時候,屋子裏走出一個老大爺,看得出來,是這個老婦人的老伴。她神色很不安地看了看老伴,老伴狐疑地看了看我們,說:“不在家!”

我注意到了這一切,回頭示意他們幾個人,讓他們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