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對你意味著什麼?是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還是一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業?
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同樣一起到一個公司工作的人,同樣的工作條件,同樣的起點,幾年後卻產生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成為公司裏的核心員工甚至是中高層領導,在該工作領域內舉足輕重;有的人卻一直碌碌無為,工作不見起色,眼睛整天盯著剛夠糊口的工資,同那些優秀的人一樣早起晚歸,生活的質量卻千差萬別。
誠如我們所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距呢?是對工作的態度!
一個將工作當成生存需求的人,也就是靠工作來“糊口”的人,用工作來滿足日常之需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沒有任何主動性、迫於無奈去工作的人,目力所及之處隻是幹多少事拿多少回報,很難在工作中有長遠打算,因此永遠都是一個平庸者。
一個將工作當成生活保障的人,也就是想有個“鐵飯碗”的人,希望憑借自己的工作,過上比較安穩舒適的日子。雖然他們也能夠勤勤懇懇,但因過於求穩而鮮有創舉和進取之心,最終的結果仍不免流於平庸。
一個將工作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也就是想通過工作使自己“有所作為”的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使別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更希望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地挑戰自我,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潛質,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隻有這種視工作為一生之事業的人才能避免流於平庸,也隻有這種人,才是能夠實現自身真正價值的人。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無論在什麼地方工作,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態度越積極,決心就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相應越多。”
1872年,一個醫科大學畢業的應屆生麵臨擇業問題,心中煩惱不堪:像自己這樣學醫學專業的人,一年有好幾千,殘酷的擇業競爭,我該怎麼辦?
爭取到一個好的醫院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上加難。這個年輕人沒有如願地被當時著名的醫院錄用,而去了一家效益不怎麼好自然也不怎麼出名的醫院。可這沒有阻止他成為一個著名的醫生,並創立了世界馳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他就是威廉·奧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學聘為醫學教授時說:“其實我很平凡,但我總是積極地工作,腳踏實地地幹活。從一個小醫生開始我就把醫學當成了我畢生的事業。”
對工作有崇高態度的人可以把“卑微”的工作做成偉大,缺乏事業心的人把崇高的工作做成卑下,影響一個人的因素是什麼?是這個人的學曆還是這個人的工作經驗?答案是人對工作的態度。
任何一家有抱負的公司,都會有一種競爭的機製,不會讓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長期在自己的公司廝混。任何有事業心、責任感的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也不會讓自己長期待在某個平庸的角落。
《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會為了要求加薪而罷工。這種人不論要求任何事物都會獲得。他在每個城市、鄉鎮、村莊,每個辦公室、公司、商店、工廠,都會受到歡迎。”
不要以為“事業”都是偉大的、讓人津津樂道的壯舉。正確地認識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輝煌的開始,也是成為出色雇員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在平凡崗位上的我們,以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每天被動地、機械地工作,同時不停地抱怨工作的勞碌辛苦,沒有任何趣味,那我們的環境會自己變好嗎?收入會增加嗎?會有很好的前程嗎?
當然不會!隻能永遠做等待下班、等待工資、等待被淘汰的那種為工作而工作的人。
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心態,調整我們對自己、對生活、對工作的看法和想法。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假如你非常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想法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因此,請你永遠在心中銘記:改變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因此,當你在感歎夢想中的財富、成功和幸福正離你越來越遠的時候,請不要放棄追求,而要在心裏默默地鼓勵自己:換個想法,立刻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