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優越感的目標具體化
每個人都有的優越感目標,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它決定於他賦予生活的意義,而此種意義又不單隻是口頭說說而已。它建立在他的生活樣式之中,並像他自己獨創的曲調一樣地布滿於其間。然而,在他的生活樣式裏,他並沒有把他目標表現得使我們能夠簡捷而清楚地看出來。他表現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們也隻能憑他的舉止動作來猜測。了解一種生活樣式就像了解一位詩人的作品一樣。詩雖然是由字組成的,但是它的意義卻遠較它所用的字為多。我們必須在詩的字裏行間推敲它大部分的意義。個人的生活樣式也是一種最豐富和最複雜的作品,因此心理學家必須學習如何在其表現中推敲,換句話說,他必須學會欣賞生活意義的藝術。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獲知的;獲知的方法不是經由精確的數學計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像瞎子摸象般地對整體不了解,隻憑感覺捕捉到一點暗示後,即做出自己的解釋。優越感的目標也同樣是在摸索和繪測中固定下來的;它是生活的奮鬥,是動態的趨向,而不是繪於航海圖上的一個靜止點。沒有哪一個人對他的優越感目標清楚得能夠將之完整無缺地描述出來。他也許知道他的職業目標,但這隻不過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標已經被具體化,抵達目標的途徑也是千變萬化的。
對每一個人,我們都必須看其表麵下之物。一個人可能改變使其目標具體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變他具體目標的表現之一——他的職業一樣。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其潛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體。這個整體無論是用什麼方式表現,它總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我們拿一個不規則三角形,依各種不同位置來安放它,那麼每個位置都會給予我們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假如我們再努力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三角形始終是一樣的。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無遺,但是我們都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麵目。我們絕不可能對一個人說:“如果你做了這些或那些事情,你對優越感的追求便會滿足了。”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極具彈性的,事實上,一個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當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撓時,他愈能另外找尋新的門路。隻有神經病患者才會認為他的目標的具體表現是:“我必須如此,否則我就無路可走了。”
我們不打算輕率地刻劃出任何對優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們在所有的目標中,卻發現了一種共同因素——想要成為神的努力。有時,我們會看到小孩子毫無顧忌地依此方式表現出他們自己,他們說:“我希望變成上帝。”許多哲學家也有同樣的理想,而教育家們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們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訓練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目標:教徒必須把自己修煉得近乎神聖。變成神聖的理想曾以較溫和的方式表現在“超人”的觀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