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真的嗎……”傾聽者瞪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
大家都喜歡打聽別人的新聞消息,對地位越是顯赫的人,這種好奇心越是強。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新聞報道類的節目收視率總是比較高。當然,如果情報或消息太舊則沒有什麼效果,甚至可能產生負麵影響。對這一點,搞新聞報道工作的人視為生命,千萬百計地搶頭家新聞。
情報越新鮮越好,把它加進說話的內容裏,必定能吸引傾聽者。
(2)知識性
如果能使傾聽者得到某些有用的東西,能滿足傾聽者的需要,這種談話就會很受歡迎。
講座課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講者不一定很風趣,而聽眾卻肯認真聽,不外乎是想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寶貴知識。
(3)娛樂性
富有趣味性的話能讓人聽了感到輕鬆快樂,大家都愛聽。喜歡電影的人就愛聽有關電影方麵的話題;喜歡釣魚的人就愛聽釣魚方麵的話題。說話時充滿幽默和趣味,自然引人入勝。
2.留心說話的場合
一位教授給學生上課,有一次教室裏掛著的幾支日光燈中有一隻出了毛病,忽明忽暗不停地閃爍。他在上課時注意到坐在教室的學生們似乎煩躁不安、心不在焉。於是,立即關掉了那隻燈,繼續在剩餘的燈下上課,這時學生變得平靜下來。
坐在閃爍不定的日光燈下的學生,被燈光搞得眼睛很不舒服,心情不愉快,理所當然地無法安下心來聽講。
傾聽者的注意力一般不可能完全集中在說話者的身上,也不可能僅受談話內容的影響,外界的環境也往往能左右傾聽者。在閃爍不定的燈光下講話,不管怎麼熱心地講,效果也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沒效果。
每次我應邀去婦女聯合會演講時,隻要發現窗外的天色轉暗,我就會匆匆地結束。因為:
“要趕回去準備晚飯了……”
“孩子恐怕已經放學了……”
諸如此類的念頭隨著夜晚的即將降臨紛紛湧上聽眾的心頭。這時候,不論內容多麼精彩,聽眾唯一的想法就是:
“不知他還要拖到什麼時候……”
這種情況下不結束講話,除了招人埋怨之外又有什麼好處呢?
責備孩子也是一樣,當著孩子朋友們的麵指責他的缺點,孩子一定不肯低頭認錯。例如,一群母親和孩子在一起,一位母親當著自己孩子的麵說:“你們的孩子成績好,真讓人羨慕。我這孩子成績太差了,不懂動腦,腦袋又笨,不知怎麼會生了這麼個孩子,真是命不好……”
試想孩子會作何感想?會有什麼效果?
單獨的交談,與有第三者在場的談話,傾聽者的心理狀態是完全兩樣的。
如果那位母親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對孩子說:
“你一定要多用點功,免得媽媽在別人麵前抬不起頭來。隻要你肯用功成績一定會提高……”
這樣她的兒子或許還能接受。當著別人的麵,特別是同齡人的麵,一邊比較一邊指責,孩子心裏一定不好受,因此思想產生抵觸而聽不進去。
如果妻子某件事情沒做好。丈夫當著客人的麵說:“這是我太太做的‘好事’。”完全是當眾出太太的醜,即便妻子不勃然大怒,眼睛裏也會射出憤怒和恥辱的光芒。
說話時不看場合,不綜合考慮外界條件,不會得到好效果。
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筵席。”意指天下事有得到就有付出,提醒吃請者仔細考慮好利益得失。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擺在麵前,人是很難抵住誘惑的,但如果接受了如此殷勤的招待,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約束。
對於說話者來說,立意雖然很不錯,如果要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還得考慮傾聽者能夠接受的條件。說話之前先想一想:“這種話能不能在現在這種場合說?在其他場合說是不是效果更好些?”
隻有預先估計自己說話的後果,才能少說錯話。傾聽者受外部條件支配的程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如果我們說話不考慮這種外部條件,一門心思地陶醉在自己的話裏,或僅注意到怎麼樣把意思表達清楚等等,都很有說錯話的危險,話說得越多,危險性越大。俗話說:“沉默是金。”就是指在外部條件不佳,或者對外部條件的利弊不能準確判斷時,還是以沉默為好。
說話時充分考慮到外部條件非常重要,特別在作公開的演講或發言時尤為如此。聽眾們的情緒、會場的氣氛等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周到,否則不光是白費口舌,還有損於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