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點上也可以間接地證明了,李遊手上的兩部書,之前的《秘藏十法》和現在的《續山海經》都是李誡本人的作品,絕非假冒,童叟無欺。
解決了這個作者署名問題,李遊深深地籲出了一口氣。很快,李遊把注意力放回到了《續山海經》的內容之上。
讓李遊覺得驚詫的是,這本書竟然沒有序。在古人看來,立書著說是一件大事,必然要自己或者請人寫一篇序言,表達自己寫書時候的心情或者所得,又或給書立下個總綱。之前從唐墓裏帶出來的《汲塚紀年拾遺》便是這個樣子。
李遊的驚異很快就消失。他小心地翻了一下手中的書卷,竟然發現,封麵之後的前幾頁,竟然被人整整齊齊從根部撕去。撕得很入,如果不留心,根本就不會注意會少了一些,尤其這一頁是通常不會影響主要內容序言。
但對李遊來說,序言比起內容來更加重要。序言的內容更多的是描寫作者本身在創作時候的經曆和心態,這樣實際上能夠通過序言,在信史的立場上確認作者的身份,而不是出自推斷出來的結果。
“誰把《續山海經》的序言給撕去了?”李遊心裏不解,但他知道,這個問題大概永遠不會有答案了。他也不糾結,眼睛開始在內容上打轉。
仔細一看,李遊悚然發現,《續山海經》被撕去的不僅僅隻是序言,連同不少內容也一並被撕去。首先落入李遊眼簾的便是這麼一段話:“……炎黃二帝時,世傳陰符七枚,倉頡得之,助黃帝大敗蚩尤、炎帝;采首山銅,鑄軒轅鼎三,上銘山河地理,瑞獸祥文及《陰符陽經》二卷。”
《陰符陽經》者,上卷述天文地理,山川河流,人神鬼怪。下卷字三百,為傳世《陰符經》。
“軒轅鼎及陰符,後為大禹所得,大禹借其大能,悟《河圖》《洛書》,疏治天下江海,鑄九鼎,將《陰符經》上卷銘之其上,為傳世至寶。禹皇為山河鎮煞,陰符散於九州。唯通讀九鼎銘文者,方得其位……”
書卷看起來已經多年沒保管,好在並沒有腐爛掉,字跡尚可辨認,閱讀起來並沒有多少障礙。而李誡所在的時期,正好是北宋市民階層崛起的輝煌時刻,市麵上流傳許多話本,這些文學都傾向於口語化,李誡在寫《續山海經》的時候,估計也受到當時市井文化的影響,所以內容裏並沒多少艱澀難懂的遣詞和生字。李遊毫無障礙地一路閱讀了下去。
可惜李遊手裏的《續山海經》並不完整,隻是李誡這一部著作裏的第一卷。從後麵的標記來看,《續山海經》一共有二十七卷,比起《山海經》還多了十一卷。
雖然少了其餘的二十六卷,李遊遺憾之餘,心裏又多了一份僥幸。因為手裏這一卷書,讓他解開了諸多謎團。
起碼李遊可以確定,《續山海經》裏麵的陰符,就是陰陽符。而且陰陽符不止一枚,而是七枚之多。
書中還說了,陰陽符雖然被大禹用來鎮守山河煞氣,但自從夏朝開始,就不斷有人試圖盜取陰陽符。而陰陽符的線索,卻隻在傳國九鼎之中,為國之重器,尋常人根本不可能接觸得到這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