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問(1 / 2)

玲瓏臉上露出了一個滿意的笑容,從背包裏拿出了一個不起眼的密封盒,遞給了祁教授,說道:“東西就在裏麵,已經經過保護處理了,隻要在陰涼一點的地方看就不會損壞得了。”

祁教授微微點頭,小心接過了密封盒,走到了河邊的樹蔭下邊,李遊亦步亦趨地跟在祁教授的身後,也沒人管他。

密封盒裏赫然放著昨晚從古墓裏掏出來的那卷《汲塚紀年拾遺》,不過上麵的火漆已經被撬開,竹簡上麵也塗上了一層不知名的透明劑,將竹簡與空氣完全隔絕開來。看到這一幕,李遊和祁教授都暗暗點頭,如果竹簡不經過抗氧化處理,相信從古墓裏拿出不久之後,就會化成一堆粉齏。

盡管經過了處理,但祁教授仍不敢大意,手裏戴起了手套之後,才小心翼翼地展開了竹簡。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竹簡展開之後,站在祁教授身後的李遊便看到了竹簡上刻著整齊的隸書體刻字。

李遊喃喃念著這一段文字,眉頭慢慢皺了起來。他是讀土木建築的不假,但古文修養可卻不差,馬上就認出,這是楚辭,是屈原《天問》裏麵的開篇。

《天問》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屈原在這一篇楚辭裏一口氣提出了173個問題,問題涵括了天、地、人、曆史、自然和人生,極具深度。

奇怪!李遊很是驚訝,楚辭出現在一部他原以為會是曆史鉤沉補缺的書卷之中,令他無限驚奇。

但隨著祁教授徐徐展開書卷,李遊皺起的眉頭才慢慢舒展開來。原來《天問》裏麵摘取的內容不過是序言而已。後麵緩緩便道出作者的主旨。

“……餘曾聞,聖王以來至戰國,李耳、仲尼春秋筆法,多有諱誤,然由《汲塚紀年》矯枉過正,青史浩然,餘嗟歎自秦漢相來,史家一家之斯言,春秋之法過猶不及,黑白顛倒,青史成烣,甚恨,因拾遺補漏,成一家之言,名曰《汲塚紀年拾遺》,示之子孫也……”

竹簡上的字刻很小,一個字和蠅頭比較起來也所去無幾,竹簡篇幅雖然不大,上麵卻洋洋灑灑刻了四五千字,這一手字刻功夫實在令李遊震撼不已。然而與裏麵的內容比較起來,這字刻的功夫根本算不上台麵。

《汲塚紀年拾遺》從秦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開始寫起,采取的是編年體的方式,第一條內容便是:“始皇帝三十四年,止分封,焚方術、巫之書,蒙求,以文吏為師;三十五年,因侯、盧事,始皇大怒,坑方士四百六十三人於鹹陽,以止。”

這短短的數十字,和大部分的曆史記載和人們認知就很不一樣。因為曆史上關於這一段曆史的有著一個很出名的論斷:“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