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知有國(2 / 2)

一樁樁,一件件羅列起來,還真是一種惡毒的諷刺。張方嚴有點難以接受,就是這個李信,自己以不臣之心為借口對他百般打壓,然後也就是這個人,在自己的打壓之下還做了這麼多事。

如果後世評判起來,青史之上會把自己寫成什麼樣子?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信的話顯然還沒說完。

“六月海寇進犯南京,附近百姓非但不為官軍搖旗助威,反而成群結隊指指點點的看起了熱鬧,更有甚者賭寶押注,而且壓海寇贏的還不在少數,這等麻木豈能不讓有識之人心寒。閣老可知為何?”

“此為潑皮,刁民而已!”張方嚴下意識的脫口而出,在他眼裏這種人隻是一小撮,而遠沒有李信說的那麼誇張。

而李信卻再次冷笑:“閣老此言何其荒謬?唐文皇曾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而今百姓不願載舟,因由無它,隻為爾等口口聲聲忠君報國的虛偽君子們,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天下,隻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隻知道有文武殊途卻不知合舟共濟,說到底還是國不知有民,民也不知有國。所以,朝廷剿賊十幾年,流賊卻越殺越多,因為首先拋棄了他們的正是你們這群虛偽君子,就在你們為了所謂的狗屁理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時候,豈不知這諾大的天下間有多少嗷嗷待哺的百姓因斷糧而餓死?饑荒一過,餓蜉遍地,易子而食,比比皆是,那時你們這些忠君報國的官員們又再作甚?又到哪裏去了?難道就是如此忠君?如此報國的嗎?”

李信越說越激動,說到此處猛然起身,拂袖冷笑:“如果這就是閣老所謂的忠君報國,李信寧可做一個亂臣賊子!”

“李信你放肆!”

陡聞李信如此質問,又說出要做亂臣賊子這等大逆不道的話,斥責之語脫口而出,但是這一聲斥責又是多麼的蒼白無力。李信說的沒錯,自崇禎元年以來,流賊剿之不絕,的確是百姓們已經沒了活下去的希望。

這些判斷並非是使張方嚴失態的原因,真正讓他失態的乃是那一聲聲的指責。說他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天下。說他隻知有文武殊途,而不知有合舟共濟。這是在指責他不顧大局,不識大體嗎?

相比較而言,這些還不是最讓張方嚴難堪的,更難堪的則是那句國不知有民,而民不知有國。這一句話等於否定了他賴以堅持的信念,難道自己壓製武人當權錯了嗎?這個問題李信給不了他答案,朝廷也給不了他答案,也許就連天下也給不了他答案。

張方嚴似乎聽到了一些聲音,這是一種堤壩崩潰前的前奏。

李信說完這些話以後,便頭也不回的走了,將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的張方嚴狠狠的甩在了身後。這一頓指責怒罵痛快淋漓,一掃多年來憋在口中的一股悶氣。不過他也知道,這算是與張方嚴徹底決裂了。看來,讓熊明遇往杭州去收拾浙江市舶司,與浙江布政使司,隻能憑借一張嘴和手下的軍卒了。

如此一來五百人或許不夠,要不便派上一千過去,就算將整個布政使司的官都抓了也綽綽有餘。

孰料到了晚間,有親兵來報,張閣老派了皂隸來送信,說是極重要的公文,務必在第一時間讓鎮虜侯見到。

李信一頭霧水的打開了火漆公文信封,抽出裏麵的公文,上下看了幾眼便不覺大喜過望。

“快,將這份公文轉乘南京工部熊尚書!”

原來竟是張方嚴親筆所書,蓋有總督官私印鑒的鈞令。責成熊明遇赴杭州徹查浙江市舶司,一切與之有關衙門官員,但有查實決不姑息枉縱。

這不禁讓李信有些若有所思,難道張方嚴竟是被自己那些發泄之語罵的開竅了?不過,無論張方嚴開竅與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以熊明遇代表他前往杭州徹查浙江市舶司。

想到此處,李信又是一歎,原來這老頭子早就知道自己心中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