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及一眾重臣們此刻就在文華殿上等著洪承疇上殿彙報第一手的戰況,那小宦官直接由東安門將洪承疇引入皇城,在東華門外駐足,有專門的禮官上前為洪承疇安排更換禮服,卻被他一口回絕。
“戰事緊急,一切從權,不如這就進宮去吧!”
負責禮儀的宦官覺得此話有理也不再堅持,便將其引入東華門直往文華殿而去。當鐵甲霍霍,滿身征塵的洪承疇踏入大殿之中,所有人頓覺一絲戰場肅殺之氣灌了進來。
這幅形象比之朱由檢所想象要令人欣慰了不知多少倍,就差由坐下龍椅起身親自下了丹墀去迎接他,此人雖是讀書人出身,卻難能的勇武過人善於用兵,允文允武比之李信似乎還勝了一籌。
洪承疇盡管身著鐵甲也不搞那甲胄在身不能全禮的調調,畢恭畢敬的費力跪倒在地行完大禮,這才起身來一五一十彙報著他是如何由宣府出發,一直到鎮虜衛對峙,然後是一路急追東虜騎兵,又是如何馬不停蹄晝夜兼程的趕赴京師來護駕!
一個有勇有謀的儒將形象頓時便在殿中諸位重臣乃至皇帝心中栩栩如生,至於那東虜騎兵去了何處倒沒人關注了,反正有宣府和關寧軍最精銳的騎兵在此,又有善用兵的洪承疇統禦,還怕個甚來?
君前奏對進行的十分成功,皇帝對這位星夜兼程赴京護駕的地方總督十分滿意,重臣們也破天荒的沒有跳出來添堵,一切都異乎尋常的和諧氣氛中進行,最後圓滿結束收場。
朱由檢心情大好之下,下旨洪承疇所部於京師就近補充物資,然後又補充了一句,需要什麼物資盡管提出來,一切要求全部滿足。這個許諾若是以往定然會遭致戶部的反對,而這一次戶部尚書李侍問竟然也破天荒的默認了。
洪承疇當然不可能放過這等難得的機會,先是提出所部戰馬由於長途行軍已經出現了掉膘的情況,馬力減弱,要求京師更換戰馬,同時又進一步提出了添置胸甲弓矢等要求,獅子大開口可把李侍問給心疼壞了,大罵洪承疇貪心不足,若不是事先得著有人事先關照,他才不會答應皇帝這等即興而出的任性要求。
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李侍問就算再心有不滿,也隻能捏著鼻子都認下,一一滿足洪承疇的要求。就在當天,皇帝再一次下旨,令洪承疇暫時於京師布防,後續趕來的所部步軍亦於此紮營。
這正是洪承疇求之不得的,不過他還是向皇帝以上疏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三衛以及周邊衛所形勢危如累卵,各衛岌岌可危,若不及時回去救援後果不堪設想。
很快,洪承疇就得到了答複,不過並不是聖旨,而是由內閣發過來的一張條子,上麵隻有寥寥數語,“三衛與京師孰輕孰重?”
洪承疇看罷,不再提出異議,安心於京師布防。
數百裏外渾源州,鐵軌路的工地並沒有因為宣大以及紫荊關的大戰而停工,總兵府曾提出來要在第一場雪到來之前,於鎮虜衛到太原城之間實現徹底聯通,因此工期很緊,即便此前幾日韃子大軍就在附近過境,負責工地的頭頭腦腦們仍舊在堅持。
恰在此時,大將軍的心腹郭丙煥郭師爺,來到了渾源州工地視察,相關的負責總辦在請示了他之後,也得到了繼續施工的建議。
郭師爺雖然給出了繼續施工的提議,實際心中卻擔憂不已,整個工地物資雲集人口眾多,更是囤積了供應數萬工人吃食的糧草,韃子們怎麼可能視而不見?
不過,一日後又傳來了韃子已經襲破紫荊關的消息,而宣大總督洪承疇業已率部尾追而去,上萬騎兵如鐵流一般轟鳴過境,也是親眼所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與了所有人信心,郭師爺雖然憂慮三衛軍主力不在山西生怕為人所乘出了亂子,但再見到宣府兵,兵強馬壯,本來一顆懸著的心也就安然落地。
郭師爺笑言自己多慮,這種安然卻沒能持續多久,就在第三天落日之後,所有人吃過晚飯正準備休息,亂子便毫無征兆的出現了。先是最南部的一處工人聚集營地著起了熊熊大火,接著就是鋪天蓋地的呼喊聲。
郭師爺悚然而驚,帶著人準備去查探情況,卻被從南邊逃過來的工人攔住了。
“別往那邊去,快逃吧!韃子來了!見人就砍,見人就殺,誰都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