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高陽再挫(2 / 2)

城下,屠殺在進行,或許有一半的百姓是被他們親手一顆顆埋下的地雷所害,但這不是一道非此即彼選擇題,可以輕鬆的做出選擇,然後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在前邊等著。

“典史大人,不如李信帶民壯老營出城,能救下一個算一個!”

魯之藩內心矛盾煎熬,出城營救難民百姓,很可能就會被裹挾進亂民中,沒等和韃子接戰就得被百姓衝擊亂了陣型,即便可以陣型完整的與韃子接觸,野戰之中又有幾分把握取勝?可如果不加理會,試問又如何忍心看到人寰慘劇的接連發生?

“李教習可有全身而退的把握?”

魯之藩不問取勝,隻問李信可否保全民壯,是希望他盡量保持克製,不要把辛辛苦苦帶出來的民壯毀於一戰,這些可都是高陽賴以守城的精銳!李信如何能不明白?

等李信帶著民壯老營出城列隊之時已經有百姓難民衝破地雷陣抵達城牆下,民壯齊聲高喊,讓幸存的百姓奔向橫隊兩側。這回他們總算聽的清,也開始往兩側聚集。

民壯老營在城門前半裏許的位置列開了三列橫隊,三門小鐵炮被置於木質的炮車之上,推至橫隊前方,黑洞洞炮口直指前方。張石頭手握火槍,雙目中噴吐的除了怒火還是怒火,韃子惡行喚醒了被他壓製在內心深處一直不願麵對的回憶,隻恨不能立即衝上去與韃子拚個你死我活。但韃子騎兵並沒有縱馬衝陣,而是又朝殘餘的難民百姓中射了幾輪劍雨便緩緩退去。

至此,千餘百姓被韃子用箭雨驅趕為其掃雷,能抵達高陽城下的不過十之二三,這其中又有半數人人帶傷。僅僅半個時辰,上至魯之藩下至普通民壯,幾日來由地雷陣所催生出的自信徹底土崩瓦解。

西下的太陽將戰場塗的一片血紅,蒼黃的大地蕭瑟一片,枯枝敗草間若隱若現著倒斃的屍體,食腐的野鳥盤旋於上空,啞鳴連連。李信帶著人將數百屍體草草掩埋,由於擔心韃子偷襲,距離高陽城太遠的則隻好暫時放在原地,引來了不少野狗野鳥。

臨撤入城中的一刻,李信回頭看了一眼剛剛清理過的戰場。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力量的渺小,以一隅抵抗擁有全局優勢的韃子是何等的力不從心,剛剛穿越時爆棚的信心是何等的無知無畏,鼇拜區區千把偏師散騎他們都束手無策,一旦對方大軍到來,全力攻城之下又該如何應對?

鼇拜手中捏著一封信,是睿親王、皇太極親封的“奉命大將軍”多爾袞寫給他的親筆信。信中所言,涉及各種策略與戰術都在他意料之中,唯獨卻提到了一個他從未聽說過的人,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很快他便將心思轉移到高陽城的城防上,高陽的防守的確嚴密而周全,擁有很強的防守攻擊力,經過第一次漢軍旗的攻城試探,他明白自己這幾個人絕不適合強攻。

越過邊牆進入大明朝腹地這不是第一次,清軍一直以來奉行重要關隘強行攻破,彈丸小城則打得下就打,打不下搶一番周遭就撤的戰略。不過睿親王多爾袞這回入塞顯然與此前所執行的策略相悖,除了南朝京師幾乎每城必克,每克一城則必毀其城,擄其民,如此一來不但漢軍旗損失頗大,就連八旗甲兵同樣存在不小的傷亡。

再者人畜俘虜隊伍越聚越多,他們在後勤安全上投入的兵力愈發多,而應對明軍主力時,兵力則越來越少。他對此頗有微詞,更對其信中催促自己不惜一切代價攻陷高陽的指令不以為然。

八旗甲兵乃是大清柱石精銳,豈能用於消耗戰?即便是漢軍旗的使用也不能一味的狂攻猛打。所以,他對高陽一戰不克後,采取的策略僅僅是不斷騷擾,逮著機會便狠狠咬上一口。今日下午驅趕南人百姓排雷已經讓他們自食了自己種下的苦果,想必將沉重打擊了南人的守城信心。不過這還不夠,他還要落井下石,讓這些南人徹底斷了守城的念想。

“來人,阿克濟阿可以下床了吧,讓他帶人去燒城西的木料,連帶沒有完工的城牆,能毀多少便毀多少。今夜星鬥滿天,不當會再有大雨,告訴他燒不光就別回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