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危機四伏(2 / 2)

“李小兄說的對,是孫鉁考慮不周,大事耽擱不得。”

“二公子等等,我和你一同去吧。”李信連衣服都沒換便要同去,孫鉁再不囉嗦,帶著他直奔縣庫去尋那幾樣東西。生石灰、石炭等物都是尋常物什,縣庫裏便備有不少。至於粘土城外便有磚窯,簡直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倒是磨磨的碾子官府備來沒用,隻好去農家買。

高陽縣庫是三間大屋,粗略看合起來總有上千平米的大小,隻是裏麵東西分放的很不科學,各種類別的東西胡亂堆放,孫鉁顯然對這些東西不是很了解,領著李信挨個看,多數東西解釋不出所以然來。

“這些物什李小兄看看需要什麼,隻需登記造冊便可任意支取。”

隨著三間屋子走下來,李信有點應接不暇,尤其是在看到第二間大庫裏一捆捆羅在一起的火槍,眼睛都直了。粗算一下總有五百上下。旁邊十幾個籮筐,上邊蓋著油紙,不用想一定是火藥。

“這批火銃原本是上回韃子入塞準備的,不過十之八九都有炸膛的毛病,兵士多不敢使用,沒辦法隻好堆放在庫房裏。”說起火器孫鉁倒頭頭是道,看來是受孫承宗熏陶不少。

李信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縣庫好歹是明朝的國有資產,別說孫鉁就算是孫承宗本人也沒有權利和名義動用吧,怎麼看情形孫鉁不但隨便出入,又能一言做主呢?但這話問不出口,隻好一直在腦袋裏徘徊。還有火銃炸膛應急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看來得找個機會給孫承宗提提意見。

李信清楚,孫承宗對他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的,涉及軍備和民政的大事根本沒打算交給自己來辦,能讓自己試製水泥已經是格外的看重了,可這套守城辦法乃是環環相扣的,隻要一環出了問題,恐怕就得功虧一簣。比如,城牆的改造是需要全縣人力的,不遷民僅憑縣城這千把民夫是絕對不行的,高陽之戰隻能是一場全高陽人民為保衛家園而進行的戰鬥,隻有如此才能將高陽這個彈丸小城的戰爭潛力無限發掘出來,才能擋住清軍數萬精銳。有了人還需要有合適的武器,火器的使用便又是一大問題,官府能放心讓一個馬賊來管軍嗎?但不管怎樣一定要把改造城牆這個工程先攬下來,畢竟第一步趟開往後就會好辦很多。

這孫鉁手下人辦事也真有效率,不到一個時辰功夫各種用料備齊,李信瞅著碼在縣庫院子裏的材料,擼胳膊挽袖子正準備大幹一場,突然有人神色凝重的趕來將孫鉁叫走。一時間原本陪同李信來縣庫的人呼呼啦啦都走光了,隻剩一個看庫的老皂隸還在。不過看他比大蝦還彎的脊背,恐怕也幫不上什麼忙。

一籌莫展的李信看看偌大的縣庫大院一拍腦袋,何必回館驛,這裏不正是上好的試驗場所嗎,旁邊庫房裏要什麼有什麼,說是登記造冊,現在又誰來看著了?想到這裏,李信情緒又高漲起來。但有一點得格外注意,其中一間大屋裏滿滿的都是火藥,引火煆燒是萬不能在院子進行的,可以在院外的一片空曠地……

孫家大宅正廳,負責全麵管家的孫鉁被叫了回來,一進屋他就感受到了撲麵而來的緊迫感,孫承宗麵沉似水,不似在外麵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他明白,一定是有壞消息了。

“韃子過了通州,京畿幾個縣城被劫掠一空,朝廷戰和不定,盧建鬥吃了敗仗……全讓那後生說中了……”

孫鉁驚訝朝廷竟然在韃子麵前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過了通州到高陽不超過三百裏,如此發展下去高陽還有多久就要直麵韃子兵鋒了?雖然前次韃子兵也來過一次,也隻是在京畿才攻城拔寨,來高陽也就是在縣城周邊劫掠了一圈,根本沒有像樣的攻城戰。但今次未嚐一敗的盧象升居然也敗了,不詳的預感在持續加強,他靜靜聽著父親嘮叨,父親急著召自己回來絕不是為了絮叨朝廷吃了敗仗,

“二郎啊,這麼多年委屈你了!”

孫鉁未曾料到父親一臉的嚴肅,開口竟是兒女情長,心裏一酸,這麼多年父親一直威嚴有加,何時有過這等溫情。他知道這是指一直讓自己在高陽協助母親持家,而失去了外放做官的機會,但這是他心甘情願的。可隨之不詳的預感也愈發強烈,果不其然。

“韃子大軍已經圍了涿州……”

孫鉁心裏一顫,涿州乃是保定府門戶亦是京畿重鎮。韃子決心攻堅的唯一解釋就是他們打算大舉南下,到時候整個直隸恐怕都要……塗炭…...他不敢再想下去。

“為父老了走不動了,你帶著母親和兄弟們去山東避一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