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部小說一直空置的,原因在於和葉秋臣另外一本《電視劇劇評》實在題材過於相似。不過依照書名而言,這部小說用來評價電影也算勉勉強強過得去,而且剛好看過這部中國合夥人,又剛好8月份要飛去USA學習,總感覺一些感觸憋在心裏不是滋味,遂選擇將其寫下。
本來葉秋臣可以大談特談一番留學言論的,每一個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都知道,不論是自己申請DIY,或者是其他人幫忙申請,都是一條艱辛又痛苦的過程。近些年留學人數的增加,令所有人意識到,其實去美國,並不是什麼困難,而簽證,也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兒。
可是葉秋臣放棄這樣寫這篇影評,那會讓秋臣看不清楚真正的方向。申請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困難,比起影片中的那個年代,現在的我們已經非常幸福,我們擁有無數次的前車之鑒,擁有無數的前輩告訴自己應該如何準備,有無數的指導在你背後蠢蠢欲動,每一個留學生都接過無數次的留學谘詢電話。
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正如留學美國,也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資本。
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USA這個陌生的國度,生存下去。
葉秋臣撇開這部電影背後的映射不談,近年來留學人數增加,這部影片無疑是給“新夢想”這所學校做出最好的宣傳,相信身邊但凡學過英語的,更不要提打算出國留學的,哪一個沒上過“新夢想”的英文培訓課?
看著這部電影,就有如看著三個年輕人如何奮鬥,如何成功,又如何悔悟人生的。
影片的態度大體還是積極的,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很多。根據葉秋臣《電視劇劇評》的規矩,我們根據三個主角來談談,什麼是夢想。
孟曉駿——
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的主角是成東青,但是葉秋臣覺得,最發人深思的,反而是孟曉駿。這個男人從爺爺開始就是留美歸來的高材生,但是美國生活究竟如何,沒有親身體驗的人說出來沒有信服力。
因此孟曉駿如同他的祖父與父親一樣,選擇留學美國。
在那裏,光鮮亮麗的永遠是歸國之後的“海龜”稱號,而身處與USA的人根本沒有談到“享受”二字可言,他們擁有的,隻有“生存”。
如何在USA這個國度,生存下去。
不是TIMES的封麵,不是功成名就,隻是生存。
鄧超扮演這種自信心爆棚的人物一向都很合適,這是葉秋臣認為孟曉駿選角色最成功的地方。因為鄧超一站在那裏,就是一個牛逼哄哄的存在。
孟曉駿是這部影片中葉秋臣認為最高傲的人,可能很多人也是這樣覺得。但是當他從實驗室走出來,被炒魷魚的那瞬間,又選擇去餐館做雜工,他是放棄了什麼樣的自尊。
那美國老奶奶塞給他20美元的時候,葉秋臣是真的淚如雨下。
他是“新夢想”新思維的創始人,他冷酷,絕情,自私,同時又隻能看到前方,忽略了身邊的風景。
但孟曉駿是看重朋友的,正如他在飛機場,擁抱著自己的女朋友,卻淚流滿麵的背對著兩個曾經共同奮鬥的戰友。
離別,就是一種靜靜的哀傷。
這種哀傷隻有在乎自己的人才會明白,如王陽,如成東青。
我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孟曉駿的人物必定是不如影片中那般簡單的,因為每個人都經曆著由簡單變複雜的道路。曾經的夢想是什麼,也許到了多年之後已經不再記得,隻是記得,成功,便好。
在美國,實驗室的助教不過是喂小白鼠。
在美國,擁抱著女朋友看的依舊還是中國的電影。
其實即便是他做了“新夢想”的主事人,去往美國之後,依舊還是受到冷言冷語的對待。第一遍放那一段的時候,辦公室的OL還對他說還不要咖啡,其實葉秋臣早就猜到,他根本沒見到那個所謂的“交談人”。
這難道真的是孟曉駿口中曾經的成功嗎?
孟曉駿歸國之後,他的人生就像影片中所說的,一直都隻有快進鍵而已。急功近利,這可能是很多人用來形容他的詞,而葉秋臣用一個詞來形容他更合適,是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