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此話反過來用在讀書上亦可,有“高格”則自成境界。此“高格”是指那些真正喜歡讀書,能夠從書中有所獲取,與文字溝通交流產生精神共鳴的品格。當讀者可以真正做到有“高格”時,那便自成境界了。
然而,我們有多久沒有真真正正的讀書了?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中,能做到在一個幽靜的夜晚手捧古卷,將一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的人能有多少呢?如今的人們更願意翻閱電子書,大致瀏覽故事梗概,這便算是讀書了。如此讀法,怎能有“高格”,何談境界二字呢?
林清玄說,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最好的文章則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猶如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而對於閱讀者來說亦是如此,敷衍的讀者常常是草草翻閱了事,粗略瀏覽;認真點的讀者會反複閱讀以求記憶書中內容;而真正的讀者則會細細品味每個文字,將每個字都看做有靈魂的生命體並與之產生共鳴,從中獲得體會與感悟。所謂讀書,隻有當你真正愛上這本書,理解其中的內涵時,方謂之為讀書。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後,能自豪的說出自己的見解與感悟時,那便能說,我讀過這本書了。如此做法才是修煉“高格”的正確途徑,才是自成境界的開端。
一個人讀書多了,便有了一定的“高格”,成了一定的境界,身上自然會有一股書卷之氣,在言談舉止間自然而然就流露出讀書人所特有的氣質。或溫文爾雅,或超凡脫俗,那是濃妝豔抹不出來的,也是喬裝改扮不到的。這恰恰印證了那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語了。能讀書的男子,會沉澱出善良質樸的本性,如一座山,偉岸屹立;如一棵樹,毅然矗立,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家庭中,更懂得責任,更懂得擔當。能讀書的女子,會散發著清新典雅的書香氣質,如一幅畫,韻味十足;如一朵花,清香宜人,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中皆體現出來成熟穩重,沉著冷靜的特性。這便是有高格則自成境界的最好體現。
人是不斷成長的,讀的書也是隨之改變的。但不管是年齡的大小還是讀書的多少,都不妨礙我們“高格”的擁有,境界的形成。世間不乏有年少多高見的孩童,也有不少空有一把年紀而愚昧無知的老者。時間或許會影響知識的積澱,卻不會降低我們對文字的理解,不同的書在不同的人眼裏裏有不同的形象,於是不同的見解形成了不同的“高格”,也成就了不同的境界。因而,無論何時何地,有高格則自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