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頭七(1 / 1)

謝謝歐爺爺,還是先過完爺爺的頭七再說吧,嗯……有什麼事不要一個人埋在心裏,還有啊你爺爺的頭七你有沒有問問你二伯母有沒有什麼要準備的,或者有沒有什麼忌諱的,嗯……我知道了歐爺爺不用擔

二伯母,你這麼,,哦,我在呢,怎麼了若英,是這樣的我想問問明天就是爺爺的頭七了,有沒有什麼需要我準備的,,準備什麼啊,這個挺多的,要不我跟你說說我們這邊的一些規矩吧,免得你到時候手忙腳亂的好不好,嗯……好啊,謝謝二伯母……是什麼謝不謝的,我們都是一家人,說來也是,你啊,年紀還小你爺爺就走了,你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我們這邊規矩也不是很多我們一般頭七也叫一七。

一七”一般叫“頭七”或首七,通常在第六天就開始,所以我們明天就得準備好,做七須在第六日上,故名曰“敲六頭兒”,要用土地廟的和尚來做,首七要敲打。內容是拜十五懺,掛功德畫,張掛榜文,隻是不放焰口,隻觀一下燈就結束。我們現在很多都沒有這麼辦了,不過該有的還是不能少,做完頭七還有二七。

二七在死後第十四天,因為人們認為二七與煞期不遠,因此要兼做煞七的法壇或輪做送七,相對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較簡單。還有三七

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經,晚上要放焰口,焰口是梵語的音譯,就是佛教中地獄裏餓鬼王的名稱,據說它肚大如山,喉嚨細如針,一切飲食到了它的嘴邊,都化為灰炭。也有的說焰口渴望飲食,所以口吐火焰,因而被稱為“焰口”。而我們當地很多人都是安照這個來做的,隻是有的比較簡單化了,對放焰口則是從實際意義上來理解並執行的,死者的親屬為了避免死者投生餓鬼,因而遍施飲食於鬼神。儀式是這樣的,一般在黃昏時候,喪家取一些幹淨的水,和一些米飯糕餅之類,在由和尚念經,超度過後,再取出食器,把這些食物都倒在地上,意思是布施和超度了餓鬼。三七做完了還有四七

做四七時大多由親戚朋友出錢請和尚念經,另外家人也準備酒食、供羹飯、焚紙進行祭奠。五七風俗習慣應該請道士來做,大的法事要請九員,小的也要請三員。最體麵的五七是道士遊街都坐上憲轎,上罩紅傘,手執如意,走到廟觀中去。但是我們這裏條件不允許,所以五七就簡單一點了。還有六七。

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筵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懺水。”這是五七中比較講究的一種做法。當地民俗認為這一天是亡靈回家省親的日子,有的喪家還在靈堂前設桌椅,做麵人形,並在牆邊靠一把梯子,作為死者的魂靈憑梯返鄉之用。

六七一般是由女婿來操辦。在六七以前,都隻用素菜祭靈,六七這一天,要由女婿來開葷。如果女婿較多,可以免做,如果沒有女婿,則由親戚中的小輩者代替。你爺爺沒有女女婿,小輩也可以,你和小粉都是可以的

七七又稱“斷七”,一般叫“封七”,這一天隻放焰口。七七做完後,一般的習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壇祭禱,表示七七法事的結束。在我們這裏特別貧窮的家庭,做七僅是哭祭一番。也有富裕的人家不光請僧、道念經安慰亡靈,還要作紙紮的樓閣房屋,內置錫箔元寶,紮金銀山,山上還要飾草木鳥獸等物。祭祀時,把這些紙紮物都在墓前火化。安徽合肥地區把紙紮的樓閣叫做“庫”,“庫”是有一定規格的,必須高七尺,闊三尺,厚一尺。尤其重視第五個“七”的祭祀,到時除本家去祭祀外,親友也攜帶紙錢或錫箔元寶去助祭,近代還有的人帶實物金錢。做完後喪家還設酒宴款待。

逢到做五七,即使貧窮的人家也要想辦法燒一點紙。我們把這樣做七叫做““燒七”。在做七中,還有一些須回避的禁忌。我們這邊倒是沒有這樣的,不過也差不多一樣的做法了,,很早之前流行一種犯七的禁忌,如果喪家在做七時,正好趕上農曆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是犯七了,犯七是不吉利的事情,但人們也有辦法避開它,方法就是請道士做齋,少則一天,多則七天這樣才能把不吉利躲過去。這裏還有一種規矩,如果喪家沒有做滿七七,孝子就不能到別人家去,也不能理發。總之,我們這裏葬後的做七,是一種充滿了親屬寄托哀思的行為,雖然有點麻煩不過這些東西我們都會準備的,不要擔心,早點回去休息,明天好準備一七了,,不用了,……二伯母你去休息吧,我想陪著爺爺多一會,可是……二伯母你回去休息吧我沒事的。看著她臉上堅定的臉色,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那好吧你也得好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