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論多大多老,內心都渴望愛與關懷,都需要溫暖的撫慰。
念高三的女兒,最近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簡直像隻刺蝟。
周末晚上,她又在那兒長籲短歎,抱怨頻頻,抱怨考試多,功課重,念書累,總之是煩死人了。
我忍不住曉以大義,說了一套真情流露、掏心肝的體貼話,以為能勸慰她一番。哪知女兒一臉漠然,全然無動於衷,她筆直地盯著我說:
“媽媽,你講的那些道理我一點也不愛聽!你為什麼不抱抱我,拍拍我?那要比講一百句話有用多了。”
我愣住了,在驚愕中,猛地發現女兒眼中的渴求——一種被愛撫的希冀,一分對母愛的需要。而我,卻給了她成篇的大道理。
一瞬間,淚水充滿了眼眶,我衝口而出:
“你要媽媽抱你,拍拍你,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媽媽也希望你能抱抱我,拍拍我?”
這回,驚愕的表情換到了女兒臉上,她默然垂首,悄悄抹去溢出的淚水,半天才揚起頭來望向我。在淚眼相對中,我張開了手臂,將比我高半頭的女兒擁進懷裏,輕輕拍撫著她的背;像小時候一樣。
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表現出來親昵行為,抱抱,親親,哄哄,孩子也比較會向父母撒嬌。借著這些親密表現,使父母子女間極為接近。然而,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半做父母的就收斂起來嬉笑、輕鬆的態度,喜歡訓之以道,曉之以理,講道理就行了,還要抱,豈不可笑?
不可笑,其實一點都不可笑,人不論多大多老,內心都渴望愛與關懷,都需要溫暖的撫慰。
隻是中國人天性含蓄又拘謹,內斂又害羞,很少有人直接表現出內心的情緒,而常常戴上一副冷漠、排斥的麵具,生怕別人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麵,多累呀!
抱抱我,拍拍我,那要比一百句話有用多了。
像母親對新生嬰兒的擁抱,像熱戀中的情人間的擁抱一樣,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她可以融化所有的疲憊、憂愁甚至仇怨。
孩子長大了,更加需要鼓勵;夫妻久了,更加需要溫暖;父母老了,更加需要關懷……
每天問問自己:今天和愛的人擁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