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孩子,在高中時期學習成績很好,按照一貫的表現,可以被學校保送上最好的大學。但是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考,而不是保送。
他的父母為此擔心不已,委婉地告誡他:“如果考不上,那不是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他勸慰母親:“如果我考不上,那麼說明還有一千個人比我優秀,這對社會來說是多麼的幸運。”
上大學後,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執意在化學學術上有所發展。同學對他進行善意的勸告,搞學術沒名沒利,可能搞了一輩子研究,也不會被社會所承認。
但是他認定了化學,並留學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很快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然後到哈佛大學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力學的研究。在導師的研究室裏,他以任勞任怨、勤於思考著稱。當別的學生每天按時上下班或假期到外麵度假的時候,他卻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做一些別人不願幹的工作。奇跡終於產生了,他製作了一台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他的導師赫希巴哈看到後驚訝不已,感歎地說:“這麼複雜的裝置,大概隻有中國人才能做出來。”
赫希巴哈沒有想到一個默默工作不事張揚的年輕人能夠製作出如此先進的儀器。
由於他的智慧和努力,他在化學學術界很快聲名鵲起。有人問他:“你有沒有想過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說:“從未想過。”
有同事向他的母親說,她的兒子是世界頂級的化學家,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知道後覺得同事在胡說八道,還提醒母親千萬別聽那些話。
他的成果被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納入視野範圍後,他的導師告訴他,你很有可能獲獎。他笑著說:“這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諾貝爾獎公布的那天,他正在作學術報告。下麵的聽眾已從新聞中聽到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他作完報告,所有的聽眾都站起身來,熱烈鼓掌向他表示祝賀。他莫名其妙,隨即意會過來,他對助手說:“看來今天的報告我做得不錯。”
他就是華裔化學家李遠哲。
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他的母校伯克利加州大學對他進行了獎勵,但獎品令人大跌眼鏡,獎給李遠哲的隻是大學為他保留的一個停車位。
李遠哲知道後不生氣反而很高興,認為這是加州大學獎給他的最高榮譽。
淡泊是一種心境,不求爭奇鬥妍,隻為一分寧靜,來守護心靈的淨土。隻求致遠能嗬護精神的家園。
生活中確有許多如意的光環在閃爍,真正的智者能淡然處之,心靜如雪,將名利的浮雲輕輕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