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皇室無能將失江山,天災人亂江山不保(1 / 1)

第一次寫,覺得好奇怪哦,想試試看,戰亂,從來不是士兵的事,帝國恢宏,是在戰場上用白骨搭起的,架空的曆史,更適合開展想象,領略戰亂帶給百姓的不幸和謀士的策略

混戰即將上演。。。。。。。希望大家批評,指正,有不和邏輯的地方,我馬上改,謝謝大家

第一章

建康十年冬,大殷朝在一片舉國混亂中迎來了又一個新年,大雪無聲的降在國都白海城,無盡的北風不住的哀號,仿佛暗示著帝國的衰敗,京城的街道上人影奚落,商家也因為世道的不景氣早早歇業,路邊一些商家的屋簷下坐著從南方逃難而來的難民,無助的祈求偶爾出現的路人的施舍,隻有朝中權臣們和一些大戶人家,才為過年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京城在一片白茫茫的死寂中迎接下一個春天。

坐落於白海城中心的是我們大殷皇帝的宮殿——岐浮宮,之所以將宮殿命名為岐浮宮,是因為大殷的第一代皇帝殷賢崇拜周武王,希望子孫們都可以向武王那樣——鳳鳴岐山,成就霸業,同時也取岐浮的諧音——祈福,盼望大殷可以永葆太平。

此時大殷的皇帝,殷弘正坐在崇政殿上聽禮部官員在殿下宣讀宮中過年的瑣碎事物,殷弘是大殷第是十二位皇帝,兩歲即位,是先帝的獨子,是位名副其實的少年天子,即位後一直由他的母親龐太後輔政,直到少帝十四歲大婚親政,而咱們這位皇帝卻喜歡聲色歌舞,甚至於私自要太監帶他出宮去玩。我們大殷本是外族,沒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也可以讀書習武,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在大殷是不盛行的,男女都可以參政,朝中也有女吏,女將,可能也正是因為沒有被傳統的思想束縛,所以在過去的三百多年裏,大殷一直繁榮昌盛,人盡其用。

此時的朝中雖有龐太後輔政,然而皇帝太小,沒有兵權,所以太後又任命鄭國公擔任攝政王,與她一起共同輔佐皇帝,鄭國公京畿手握兵權,又是位權臣,時間長了,難免結黨營私,甚至有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隻是攝於龐太後一直不敢發作,各路諸侯也在自謀打算,京城的官員也不乏貪官佞臣,打起仗來,更是蜀中無大將。

可能是司禮官的奏報太長,殷弘歪坐在純金的龍椅上,呆呆的看著門外的雪景,坐在身後的龐太後將胳膊架在扶手上,手微微托著托腮,攢著眉,似乎也沒有心情聽司禮官的奏報,去年夏天南方連降暴雨,赤水河泛濫,難民不斷,又逢東南武榮侯張治以清君側的名義犯上作亂,接連攻城掠地,農民收成不好,激發南方難民的暴亂,舉國不寧。太後慵懶的揮揮手,對司禮官說:“下去吧,還有什麼細節,就由禮部酌情辦吧”“是”禮官恭敬的退出大殿,龐太後轉過身對昏昏欲睡的殷弘道:“昨天師傅們教的什麼?”殷弘麵對母親的垂問立刻驚醒起來,站起身,恭敬地答道:“教了《戰國策》”,“講到哪了?”“回母親,講到《秦策》的蘇秦使將連橫”“背”龐太後威嚴的命令到“。。。是。。。蘇秦使將連橫,說秦惠王日,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隻利。。。北有。。。北有。。。”“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太後聽皇帝倍的如此不熟,邊提醒到“南有。。。南有。。。”殷弘慌忙的跪倒在地“兒臣辜負母親,實在背。。背不出來”“皇帝”太後從雕鳳椅上站起來,機靈的侍女趕快扶住她,殷弘跪在地上不敢出聲,“皇帝,你是大殷的國君,書也不念,武也不習,成天和一群太監廝混在一起,能有什麼出息。”龐太後的聲音不大,但語氣頗重,震的她頭上金叉直晃,“回去,先讀《太祖起居錄》,反省自身,再將剛才那篇文章抄五遍。”“是,母親教訓的是,兒臣告退。”麵對兒子懦弱的身影,龐太後憂心衝衝“這樣的孩子,能親政嗎,又如何是鄭國公的對手,我大殷何去何從呢”想到這,她無奈的搖搖頭,在侍女的攙扶下,走出了崇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