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且聽風吟,唯願內心清風朗月——《甄嬛傳》裏的心靈修養術(5)(1 / 2)

皇後端給她一碗絕育湯藥,她明知,但卻像喝汽水一樣喝下;反正我又不想和不愛的人生孩子,又無法嫁給我愛的人,絕就絕吧,那才好呢,謝謝成全。

這樣一個沒家世、烈性子的女子,皇上拿她沒辦法,皇後眼裏不夾她。反倒成全了她的快意。

她不用早請安,是宮裏唯一放養的妃嬪。

每次她一出場,我就跟著鼓掌,看她飛揚跋扈的樣子,快哉快哉。

人活一世,總要有點個性留給自己。

我認識一個女孩,和我同歲。她盡管三十多歲了,卻有二十幾歲的身材和容顏,高難度的瑜伽動作,個個能做到位,可我連最基本的拜日動作都完不成。她父母都是農民,標準的村裏女娃娃,一個人在北京混,無房無車無人寵,當大家都在集體不幸福的時候,她卻幸福得不得了。

原因在於她活得很個性。

她的父母也和別的父母一樣,每年都催嫁,嫌她混得不風光。她說:“您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但您和其他的父母不也不一樣嗎?別人的父母都給孩子置辦了很多家業,我並不苛求您,我不和別人拚爹,您也別和別人拚孩子,好不好?”哈哈,這和玉嬈說服皇上同意她嫁給慎貝勒一個路子啊。

她一直走個性路線,自稱最不靠譜大妞,從不按套路出牌。

她在初中是唯一一個不用守紀律放養的學生,因為她作文好,語文老師又恰任班主任,愛才愛到骨子裏,就冒死給她請命。別人上九節課,她充其量就上七節課。

上班了,也是不走尋常路,她寧願放棄月薪兩萬朝九晚五的高薪工作,賴在月薪五千的小企業做文案。就是因為她不看重金錢,而看重這個公司給她的自由度,給她的個性留有一定的空間,慣著她。在單位裏她是唯一一個不用守規章製度的員工,上班時間她想睡覺就睡覺,想去公園就去公園,隻要按時保質完成工作即可。

也許花最需要雨露的滋潤,也許夜最需要月光的映襯,而生命最需要個性的成全,人最需要個性帶來的快樂。個性得以保留,得以張揚,才有意義和幸福可言,否則,盡是奴顏婢膝討好他人了,有何快樂?

上蒼塑造了一個個不同的人,我們就應該有不同的性格。因為隻有這樣,世界才能夠豐富多彩,人間才會充滿不同的聲音。

秦末的陳勝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有自己的個性。出身低微,卻不安於現狀,敢於反抗,立誌靠自己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展示了自己的個性,雖敗猶榮。我想,他是快樂的,因為他不同於身邊與他一樣的奴隸,他為命運而灑血拚爭。文天祥、陸秀夫也是快樂的,他們的個性是一生都要為國效忠,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在達成自己初衷的同時,他們也必然獲得了悲壯但卻快樂的人生。困境之中,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獨特思想,他的不朽個性流芳千古,凝結在中華民族源遠博大的文明之中。當川端康成載譽而歸,在文學上收獲頗豐的時候,他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許這會令許多人費解。但我以為,這悲劇的結尾中也許恰恰展現了他的個性,他一定是完成了自己的心願,或許他就是要把生命定格在自己最大的快樂之中。泰戈爾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與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這也是一種個性,他是快樂的,成就的鮮花叢中他選擇了尋求輕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受到人們的尊重。大俠金庸,用個性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英雄豪傑,想必他也是快樂的,快樂於他的俠骨柔情的個性……

個性不同,人生不同,一切似乎都可以說明:真正快樂的生命,必然得益於鮮明的個性。

然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他們在盲目、狂熱和浮華過後,往往是求而不得的失落,失去了個性,哪裏還談得上真正的快樂?

當然,個性並不等於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更不是與社會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怪癖,而是內在的、凝聚著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的高尚品格。在需要從眾、隨大流之外,給自己的個性留有餘地,保持真我的風采。

12.再不為自己而活,我們就老了

果郡王說:“做人如果不能由著自己的心的話,還不如明月,到了十五,總還能圓一回。”

安陵容臨死前說:“這條命,這口氣,我從來由不得自己,今日,終於可以由自己,做回主了。”

生活達人崔槿汐也說過這樣的話。清涼寺裏,下雨了,王爺在一遍遍地吹著《長相思》,表達對甄嬛的愛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甄嬛猶豫不決,左右為難。

槿汐想讓小主幸福,便順水推舟地勸她:

“娘子,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娘子若這麼自苦,那真是折磨了自己,又折磨了王爺,其實這些日子奴婢都看在眼裏,王爺真的是個情深義重、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奴婢說句不該說的話,誰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呢,都是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的。來日,誰知道來日會是什麼樣子,今日今時隨了自己的心願,讓自己高興了才是最好的。若是為了來日折磨了今日,那才是大大的不值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