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5節偏激——別把偏激當真理
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就是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三國時代,那位漢壽亭侯關羽
,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
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
,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時,關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
子乎!”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關羽落個敗走麥城、
被俘身亡的下場。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
荊州的歸屬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種局麵。
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而且還看不起自己的同僚。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
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
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如此高傲自大,氣量狹小,盛氣
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
入絕境時,無人可求,最終敗走麥城!
實踐告訴我們,不正確對待別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
名,就認為那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想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
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
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生活
中,為人處世肯定是一個失敗者。
偏激的人看問題總是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先入為主,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
的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
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
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
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的主兒,最終也將無人願與之相處。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作為一種病態的處世態度,其根源在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
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對此,隻有對症下藥,豐富
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
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
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觀點。死
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是做人與處世的大忌,如果不認
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你也會步關羽的後塵——敗走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