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管理好你的時間(2 / 2)

(3)當日事當日畢。檢查時間消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時間。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隻是帶有一定概率的可能,隻有今天,才是我們可以采取行動的惟一時間。世界上所有的成就都是“今天”所創造的。所以,從現在做起,從今天做起,當日事當日畢,應該成為一切員工的行動準則。今天的事不要等到明天,上午的事不要拖到下午,白天的事不要延至晚上。某項工作一旦開始,就要一鼓作氣地完成它,完成一項,然後再做下一項,這樣會使你加快速度,並不斷享受到完成任務的喜悅。事實表明,精力在成功之中更新,而在拖延之中衰竭。如果一個員工在上班伊始就拖拖拉拉,不在乎什麼上午下午、今天明天,那就絕不會作出什麼令人矚目的成就。

(4)善於處理輕重與緩急的關係。也就是重要性與緊迫性的關係。事實表明,重要的事不一定都緊急,緊急的事也不一定都重要。如果總習慣於先辦緊迫的事,就常常使一些重要的事情流產,而且會經常處於緊急應付的狀態之中。所以你不妨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然後再考慮事情的緩急。首先是先辦重要而又緊迫的事;其次是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再次是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最後是既不重要又不緊迫的事。這也符合“重要的少數與次要的多數”的原理。

(5)凡事應做好準備。有無準備,做起事來效率大不一樣。有準備,就會使工作一開始就進入“重負荷運轉”,減少“空運轉”時間。所以對每個時期的工作應有預見性,走上步,看下步,免得“現上轎現裹腳”,消極被動,貽誤時間。每天的工作也是這樣。

(6)設法保持時間利用的連續性。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當人專心做一項工作或思考某一問題時,最好能夠一氣嗬成,不要間斷,因為被中斷的注意力通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當需要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地思考重要問題或處理關鍵工作時,事先要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幹擾,預先安排出一段相對集中的、不受幹擾的時間,以保證其相對連續性。

(7)養成快速準時的習慣。你要提高時間利用率,必須縮小時間計算單位。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效率要高得多。做每項工作都要給自己定出一個時間限度,何時起,何時止,能用半小時辦完的,絕不拖到一小時。

(8)學會“暫停”休息。在做一件複雜的工作時,如果一頭紮進去,毫不間斷地一直幹下去,效率不一定高。如果能在“百忙”中暫停一下,拿出點時間冷靜思索,暫時中斷原來的思路,探索一下新的途徑,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生理上講也是這樣,拚命幹,連軸轉,效率往往很低。隻有適當進行調節,用片刻休息(喝杯茶或者伸個懶腰)把工作間隔起來,高度緊張的狀態就會得到緩和,新的精力就會從這片刻休息中煥發出來。這是在有限的時間裏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