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五輯 圓通做人,讓人生走向圓滿(1 / 3)

南懷瑾經常說:“ 外部環境是隨時都在變化著的,你不可能要求世界來適應自己。”所以,一個擁有圓滿人生的人,為人處世通達時務,能方則方,能圓則圓,方圓兼濟,集百家之長於一身。在大師的眼裏,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把自己看做“愚夫”

要把眾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

——南懷瑾南懷瑾說:要把眾生看做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做愚夫。要把一切友情,都看得非常尊貴,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薩要常常這樣觀想,有時即使被打罵,始終也不加報複。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

南懷瑾在這裏把“低調做人”與“高調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闡釋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如何才能“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低調做人,不是指低聲下氣、奴顏婢膝,而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費在無謂的人際鬥爭中,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為人處世不張揚,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保留,學會隱藏,學會克製。我們要相信:我們還有很多不懂的,不懂的比懂的多;我們同樣要相信:世界上比我們厲害的人比不如我們的人多。為什麼做一個低調生活的人難上加難呢?這是因為我們難以從躁動的情緒和欲望中走出來,難以把自己調整到一個合理的心態去踏踏實實做人。

高調生活,不是指高人一等,居高自傲,而是說精神境界要高,見解見識要高,綜合素質要高,品位要高,不庸俗,要有勇氣,有夢想,要知道鍥而不舍才能成就傳奇。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老前輩住在鄉下的一個小茅屋裏。

當他到達時,心裏想著自己的成功便昂首挺胸向小茅屋走去,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記住時刻低頭。”

富蘭克林記住了,也就成功了。

低調做人,是人生的一種謀略,更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作為年輕人,有衝勁、敢闖敢拚確實不錯,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論,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冷靜,做人要低調。

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品格,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姿態,更是一種哲學。絕大多數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過這一哲學思想的啟示。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賈曾給自己的兒子開出了一條訓詞:樹大招風,低調做人。可見,低調做人不僅是普通人的處世聖經,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訓誡。

人生不要太好強當將軍的五個條件:牛一樣的健壯,狗一樣的下賤(指能屈能伸),狐狸一樣的狡猾,猴子一樣的精明,魔鬼一樣的魅力。

——南懷瑾《壇經》中說:“自古以來,諸佛隻是傳授人的本性或本心,曆代祖師隻是秘密咐囑人的本性或本心,所傳承的袈裟會引起爭奪禍患,因此傳到你就為止,不要再傳給後代了。如果傳承這件袈裟,時時刻刻都會招來殺身之禍。你必須馬上離開這裏,恐怕有人要加害於你。”

“惠能後來到達曹溪,又被壞人追趕搜索。於是避難於四會這個地方,混跡於獵人中間,這樣經過了十五個春夏秋冬。”

南懷瑾說,《壇經》裏記載的這段經文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五祖弘忍大師所深諳的進退之道。有人可能會很不了解這件事情,傳衣缽的事情本來是很光明正大的,為什麼五祖弘忍大師卻要做得如此神秘,還要在六祖惠能拿到衣缽之後趕緊逃跑呢?這實非弘忍大師怕事,而是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智謀,從而使得禪宗得以在六祖惠能手中發揚光大。

把自己的身份放到最低,反而越能得到別人的敬重。古代智者指出的這個奧妙,不知今天還會有多少人能夠領悟?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采取一種寧折勿彎的做法,一味地承受生活帶給他們的種種壓力和煩惱,卻不能用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將之化解掉。

若是這樣,人生也隻有活在無限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了。

有一對年輕人,自從結婚以後,在生活中總是爭強好勝,哪怕是一件小事他們都要爭個輸贏。沒幾年,他們的婚姻因此到了破裂的邊緣。

為了重新找到昔日的愛,他們計劃進行一次浪漫旅行。他們約定,如果能找回戀愛時的幸福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分手。

不久,他們去了一條風景優美的山穀,可讓他們奇怪的是,山穀南坡長滿鬆、柏,而北坡隻有雪鬆。

天上下起了大雪,於是他們支起帳篷,準備在山穀裏宿營。他們在帳篷裏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突然發現,北坡的雪總比南坡的雪要大得多。不一會兒,北坡的雪鬆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厚度的時候,那富有彈性的雪鬆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讓雪從枝上滑下。雪不停地下,反複地積,而雪鬆反複地彎,雪反複地落,這樣,雪鬆因為不會積雪太厚而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因沒有富有彈性,不會彎曲,樹枝全被壓斷了。南坡雪小,還保留了其他一些樹木,所以南坡除了雪鬆外,還有柏樹等其他樹木。

發現這一景觀,妻子對丈夫說:“北坡一定也長過其他樹木,隻是因為不會彎曲,才讓大雪給壓毀了。”

丈夫點點頭,霎時,兩個人像是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

丈夫興奮地說:“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世界萬物都不能太好強,樹要是能彎曲一下,就不會被壓垮;人要是學會忍讓,可能就能避免很多傷害。”

從此以後,兩個人試著相互忍讓,結果,他們不再為小事吵鬧,而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大自然中的樹如此,生活中的人也如此。生活中,忍就是彎曲的藝術。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忍,都要學會忍。那麼,怎樣去忍呢?答案就是學會彎曲的做人藝術。山路十八彎,水路十八盤,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滿了荊棘坎坷,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人生旅途上不僅要有挑戰困難的決心,更應具有一顆學會彎曲的心。懂得彎曲並敢於彎曲,是一種本領,是一種境界,更是成功做人的秘訣。

慧者做人,往往都不以一時的進退觀成敗,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化解掉內心的壓力,采取以退為進的人生智慧去實現人生。在一定條件下,窄就是寬,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掌握了這一點,就能使得心靈及其行為達到更高層次的自由。

做人要至柔治剛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剛性越大,物體的脆性就越大,抗打擊的能力也就越低,鑽石的確是自然界最硬的東西,但又有誰注意到,鑽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

——南懷瑾南懷瑾認為,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智慧,我們其實並不難於理解:天上的風是最柔的,但是卻能通過肌膚,拔堅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過;電是最柔弱的,但它能通過金石,透過鋼鐵。

為何至柔能治剛呢?南懷瑾形象地解釋說,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剛性越大,物體的脆性就越大,抗打擊的能力也就越低,鑽石的確是自然界最硬的東西,但又有誰注意到,鑽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極差的鉛,柔韌性卻極好,你甚至可以用錘子把它砸的像紙一樣薄,但仍然不能將它砸為兩半。

有個成語叫:“四兩撥千斤。”講的正是以柔克剛的道理。俗語說:

“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內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則性格剛烈,各有特點,又各有利弊。然而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過於囂張的民族,往往更容易被低調的民族所征服。

冒頓是匈奴單於頭曼的太子,頭曼後來又喜愛別的妻子生的小兒子,想廢掉冒頓而立小兒子為太子。冒頓便殺掉頭曼,自立為單於。

當時東胡強盛,聽說冒頓弑父自立,內部形勢不穩定,乘機挑釁,派使者到冒頓那裏,索要頭曼的一匹千裏馬。

冒頓問左右大臣,大臣們都說:“千裏馬是匈奴的寶馬,絕不能送給他。”

冒頓沉吟著說:“東胡索要千裏馬不過是個借口,假如我們不給,他就有理由攻打我們,就要發生戰爭。”

左右大臣都攘臂憤慨地說:“寧可和他們拚一生死,也絕不可示弱送馬。”

冒頓說:“打起仗來就要損失幾千幾萬匹馬了,人死得更要多,不值得為了一匹千裏馬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況且都是鄰國,在乎一匹千裏馬也顯得過於小氣。”冒頓便派人把千裏馬送給東胡。

過了不久,東胡又派人來索要單於的一個閼氏( 單於的妻子稱為閼氏),冒頓又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義憤填膺,說:“東胡太沒有道義了,竟敢索要閼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請您下令發兵攻打他。”

冒頓說:“為了一名女子和鄰國大動幹戈,損失人馬牲畜無數,太不值得了,況且和人家鄰國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便又把東胡索要的閼氏送了出去。

東胡王見所求輒獲,意氣驕橫,根本瞧不起冒頓單於,又派使者見冒頓,說:“你我兩國邊境之間有塊空地,有一千多裏,你匈奴也到不了那裏,把這塊地送給我吧。”

冒頓又問左右大臣該如何。左右大臣們說:“這本來就是塊無用的土地,給他也可以,不給也可以。”

冒頓聞言大怒,說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把土地送給別人?”

凡是說可以把地給東胡的大臣都被他斬首,然後下令國中,集中兵馬,有敢遲到者一律斬首,便親率大軍襲擊東胡。東胡素來輕視匈奴,全然不加防備,冒頓一舉消滅了東胡,把東胡的百姓和牲畜占為己有。

冒頓弑父自立,雖屬自保,也顯露出他凶猛殘忍的天性,然而麵對東胡的無理要求,卻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這是因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業。

當時東胡最為強大,東胡敢於提出無理至極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實力,索要千裏馬和閼氏不過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出師有名,假如此時冒頓不答應請求,正式開戰,一定占不到上風。

冒頓偏偏都忍住了,要馬給馬,要人給人,就是不給你開戰的理由。另外也以謙卑懦弱的姿態達到驕敵、愚敵、痹敵的目的,同時用所受到的恥辱來激發國內鬥士的血性,“知恥近乎勇”,恥辱常常會增強鬥誌。

東胡見所求無不獲,心滿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裏,也不屑出兵攻打,卻不知“驕兵必敗”,在表麵的勝利中,已經輸掉了最關鍵的戰爭要素。

冒頓戰勝東胡的智慧,正是以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為指導思想才成功的,或者說是一種退一小步而進一大步的勝利。倘若東胡是一塊岩石的話,那麼冒頓就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堆棉花,而不是同樣硬的岩石,因為棉花與岩石相碰,則會很輕鬆地將其包在裏麵。而如果岩石與岩石相碰,必然會兩敗俱傷。

至柔治剛的智慧並非讓我們在麵對強者時一味退縮、忍讓,而是讓我們適時地避開鋒芒,與別人巧妙地周旋,最終達到製勝的目的。曆史上最有名的以柔克剛的事例莫過於《將相和》——藺相如正是善於使用柔術,不但避免了窩裏鬥,還使廉頗自己認識到錯誤、主動請罪的。

陽剛是年輕人的標誌,然而處世過於陽剛就不明智了。遇到問題應該以冷靜的心態去對待,在某些不能直接解決的問題上不妨退一步,以一種柔弱的態度轉到另一個方向去解決,這就是那些會辦事的人通常采取軟硬兼施手段的原因了。

剛柔並濟,中國人做人的正宗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南懷瑾南懷瑾指出,老子一直提倡以“溫和或迂回”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也就是以柔勝剛、以弱勝強。他在《道德經》中反複強調了這個觀念,並以水為例。但是水滴石穿的道理誰都明白,可真正能這樣去做的卻是少之又少。

南懷瑾說,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

剛柔相濟是理想化的處世方式,一個小小的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圓圈中有一條白色的陽魚和一條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涵、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這正是剛柔並濟的哲理。

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出任宰相的時候,正值鄭國內憂外患之時,處境十分困難。子產一方麵以大刀闊斧的政治手段使國內政治步入軌道;另一方麵又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功績斐然,從而改變了鄭國的困難處境。

當時朝廷有許多暴政擾民,老百姓對朝廷多有怨恨。子產建議廢除暴政,他說:“國家如果不為百姓設想,隻會盤剝取利,那麼百姓就視國家為仇人了,這樣的國家是不會興旺發達的。給百姓一些好處,好比放水養魚一樣,國家看似暫時無利,但實際上大利還在後邊,並不會真正吃虧的。”

鄭國大族公孫氏在鄭國很有影響,為了安撫他們,子產就格外照顧公孫氏,一次竟把一座城邑作為對他們的獎賞。子產的下屬太叔表示反對,說:“讓國家吃虧而討公孫氏的歡心,天下人就會認為你出賣國家。

你願意背上這樣的罪名嗎?”

子產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欲望,隻要滿足了他的欲望,就可以役使他了。公孫氏在鄭國舉足輕重,如果他們懷有二心,國家的損失會更大。我這樣做可促使他們為國效力,對國家並無損害。”

幾年之後,鄭國由於子產的改革,使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臻於富裕安康,漸漸步入強國的行列。

百姓常在鄉校休閑聚會,非議政府的政策,大夫然明向子產建議關閉鄉校,但子產不同意,他說:“為什麼要毀掉鄉校呢?百姓在一天工作完畢之後,聚集在一起批評我們的施政得失,我們可以參考他們的意見,對獲得好評的政策繼續努力推展,對於獲惡評的施政虛心改善,他們豈不是相當於我們的恩師?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可以來防止怨恨的。如果以強製的手段封閉他們的言論,就如同要切斷水流,最終使河水決堤造成大洪水,產生重大損失一般,到時搶救都來不及了。不如在平時就任隨水流傾瀉以疏通水路。對於人民的言論,堵塞不如疏通,這才是治亂的根本。”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我的確不如您啊!”

在子產的這段話中,或者說是在他的施政方法上,可以看出他對水之本性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也就是他實行剛柔相濟政策的依據。

子產臨終時,在病榻之前,他把後事托付給心腹,並忠告說:“我認為施政的方式不外柔與剛兩者,一般來說以剛性的施政較妥。剛與柔兩者譬如水與火一般,火的性質激烈,故人民見之畏之不敢接近它,所以因火喪生的人極微;反觀水,因為水是溫和的,故而不易使人生畏,但因為水而喪命的卻不在少數。施行溫和的政治看起來雖然容易,但實際上實行起來卻極困難。”

其實子產就是因為掌握了剛與柔的平衡,才能剛柔並濟治國有道。

他能看到民心不可逆,也能看到施政的訣竅在哪裏,並從中掌握一種巧妙的平衡,既能得人心,又能使國家複興。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和子產一樣明智,能夠剛柔並濟,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那麼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可以以一種平衡的狀態去實施。

因為子產的明智,在他死後,鄭國人凡是男子都舍棄玉製裝飾品,婦人都舍棄珠珥,男女都在巷口慟哭,三個月不聞音樂之聲。這是由於子產像水一樣浸透了大地,他所浸透的地方就能生長出草木,所以老百姓是這樣愛戴他。

大到管理一個國家,小到管理一個企業,甚至是經營一個家庭,都有著與子產的施政措施相通的地方,都可以運用到水的智慧。而這同樣也是道的智慧。

身居領導之職的人,或者是一家之長,都要有這樣的覺悟:對下屬或家人,切不可以過於嚴苛,也不可以過於寬大;過嚴則失去人心,沒有人情味,過於寬大則不能立威,無規矩不能成方圓。當然,在細節上還是有著不同的,管理企業要更偏於剛一些,而經營一個家庭則更注重寬柔。但無論是哪一種,作為領導者或是家長,都應該像水潤草木一樣,要把企業或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麵。這也就需要有一顆靜如止水的心靈,需要它能夠明鑒萬物、不受蒙蔽。

必須指出的是,不論在曆史中還是在現實中,人們為人處世時往往是剛者居多,柔者居少,隻知進取的多,明了後退之理的少。雖然人們都知道以柔克剛的道理,可是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人性中的弱點,人們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

這就需要從老莊之道中吸取智慧了。

忍耐是一筆寶貴財富有些同學出去做生意,我以八個字吩咐他,這是賺錢的原則:“愛錢如命,立地如釘”,站在那裏守著攤位像釘子釘在地上一樣,連吃飯都不重要,可以忍一忍,賺錢要緊,這樣才能發財。

——南懷瑾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孔子的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南懷瑾認為,這句話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是因為它包含深刻的智慧因素:有誌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廣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小不忍則亂大謀”,其核心就是一個“忍”字。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那麼,我們到底要忍什麼?

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忍小忿麵就大謀。”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南懷瑾認為,忍小利而圖大業,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忍辱負重。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裏,忍耐是一種美德。這一觀點盡管與現代這種競爭社會不合拍,但是,很多學者已經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裏有些東西並沒有過時,相反,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如果運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必將使人們受益匪淺。其中,忍耐就大有學問,忍耐包括很多種。當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忍耐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這種忍耐無疑是一種大智慧。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

司馬懿卻不出來應戰。於是諸葛亮用盡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司馬懿。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總是置之不理,就是不出來與諸葛亮交鋒。

結果拖了一段時間,諸葛亮軍隊的糧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之所以不戰而勝,就是因為一個“忍”。

人生不可能總是風調雨順,當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災難時,一個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發揮出奇製勝的作用。很多時候,因為小地方忍不住,而誤了大事,這是得不償失的。

與別人發生誤會時的忍耐,那隻是一時的容忍,比較容易做到。難得的是在漫長的時間裏,忍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而隻為完成心中的理想。這種忍耐力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做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忍耐不是目的,是一種策略。人們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這把刀,讓你痛,也讓你痛定思痛;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銳氣,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氣。小不忍則亂大謀。隻要我們仍然身處於種種算計和爭鬥裏,有些紛擾就永遠不會結束。

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如果互相謾罵攻擊,不僅有傷風化,使你斯文掃地,還破壞了社會的文明形象。當然,有時要做到忍也的確不易。雖然忍耐是讓人痛苦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靜,要先考慮一下後果,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去化解矛盾,我們就不至於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糾纏不清,更不會使矛盾升級擴大。

人,貴在能屈能伸。隻要這個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幹,不管他忍耐多久,終究會有出頭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會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人生總有低穀、有巔峰。隻有那些在低穀中還能坦然處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過低穀,前麵就是海闊的天空。回過頭來,那些在低穀裏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難中掙紮的日子,那些在寂寞裏執著的日子,都會顯得彌足珍貴。

一天,聖嚴法師正要開門出去時,迎麵闖進一位魁梧的男子,結結實實地撞到法師身上,把法師的眼鏡都撞碎了,鏡框還戳青了法師的眼皮。

可那位撞人的男子絲毫沒有歉意,還惡狠狠地說:“活該你戴著眼鏡!”

法師笑了笑,沒有說話。

男子頗覺驚訝地問:“和尚,你為什麼不生氣呀?”

法師說:“我為什麼一定要生氣呢?這既不能讓眼鏡複原,又不能讓臉上消腫。再說,生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造成更多的惡緣。要是我退一步,我們就會避免相撞了。”

男子聽後十分感動,然後若有所悟地離開了。

在一年之後的一天,法師接到一信封,信內裝有5000 港元,正是那位男子寄的。

原來男子大學畢業之後,在事業上不順利,婚後也不知善待妻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一天,他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就衝動地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後自盡,以求了斷。

他正要衝進客廳,卻他看見那男子驚慌地回過頭,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他想起了法師的教誨,於是他退出了客廳,讓自己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的過錯。

後來,他的生活很幸福,事業也順利了,特寄來5000 港元,感謝從法師那裏得到了幸福的秘籍。

大凡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世界這麼小,你不碰我,我還會碰你,關鍵是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得饒人處且饒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張笑臉,一句誠懇的道歉,就能化幹戈為玉帛,冰釋前嫌,何必為區區小事而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呢?

忍耐,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

沒用爬不過去的山,也沒用蹚不過去的河。忍一時的委屈,可以保全大家的寧靜、和諧,並不損失什麼,反而會贏得一個更為寬闊的心靈空間。何樂而不為呢?

通達才能應變政治、軍事、外交都是沒有善惡是非的,隻有利害關係。怎麼臨時處理,要懂得應變。但是要注意,雖然沒有善惡是非,都還是有因果的。

——南懷瑾“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南懷瑾對莊子的這句話非常讚賞,認為它概括了做人的方法和藝術。南懷瑾在這裏告誡人們,外部環境是隨時都在變化著的,你不可能要求世界來適應自己。因此,為了不被淘汰,你就必須注意改變自己,要讓自己如同水一般,裝在任何形狀的容器裏都可以。

其實要想在現實生活中遊刃有餘,就必須學會通達事理,就要學會應變,這樣才不至於讓外物損傷到自己,這也就是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的原因。因此也可以說天然蘊涵於內裏,人為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應該順應自然。

古代一個國王有兩個兒子,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國王決定把王位交給他們其中的一個。

於是,國王把兩個兒子帶到野外,讓他們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然後指著離他們等距離的一座山峰說:“看,那就是王冠山,你們倆在這裏等候,看那個山向誰走來,誰就是國王。”

大兒子雖然很希望得到王位,但他很聽父親的話,在那裏等著王冠山向他走來,小兒子也是如此。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兒子在等候,小兒子卻突然向王冠山跑去,等大兒子也想有所行動時,小兒子已到了山頂。

國王把他們叫到身邊,他問大兒子:“你為什麼在那裏傻等?”大兒子說:“我在等著王冠山向我走來,如果它是我的就一定會向我走來。”而小兒子卻回答說:“如果山不向我走來,那麼我就向山走去。”

國王微笑著點點頭,將王位傳給了小兒子。

在人的一生中,許多成功的機會就像那座王冠山一樣離每個人一樣遙遠,但很多人都像大兒子一樣在那裏等待,認為不是我的就不會屬於我,但小兒子說得對:“如果山不向我走來,那麼我就向山走去。”一個人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的開始,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

大多數人都一樣,也都經曆過種種的嚐試,曾想改變身邊的世界,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直到有一天,才會突然意識到,既然自己不能改變世界,那為什麼不改變自己呢?以世界的博大和紛繁,要去改變它當然是自不量力,但以一己之力去改變自我,卻是責無旁貸的。事實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夠以一種積極的標準去改變自己,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會真正得到改變了。

應該說,人生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人生所要麵對的事情又千頭萬緒,那麼應該從哪裏打開突破口去尋找成功的路徑呢?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人們麵對的客觀現實和條件大多數時候是不可改變的,如若拚命地去改變它,隻能使一盤棋越走越死,直至走投無路宣告失敗。而可以改變的則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樣一調整往往會使艱難的現實產生質的變化。從數學的概率來說,整個世界與你的數比是幾十億比一,整個地區的人與你的數比是幾百萬比一,整個單位與你的數比是幾千比一,以你一個渺小的一,要去改變幾十億、幾百萬乃至幾千人的意誌是絕對不可能的,但你要改變自己卻是一比一,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舉例來說,當屋外驕陽似火的時候,選擇戴一副墨鏡出門比讓太陽變得陰沉要容易得多。

總之,人是可以改變的,做事的方法也須因時間、地點、對象不同而不斷變換。這樣,你在生活中就不會再遇到阻力。

君子不顯山不露水做事太張揚,太露骨,雖然能夠顯得自己高人一頭,但這樣卻會引起眾多人的妒忌,也讓別人更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這樣反而會給自己日後的工作帶來眾多的壓力和不便。

——南懷瑾南懷瑾說,老子講的“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這類人都是在平日裏很少“顯山露水”搶風光的人,這類人雖然在表麵上看上去很不顯眼,然而他們卻都能在暗中默默地將事情完成,絲毫不張揚。而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做事時,表麵上看上去轟轟烈烈,而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說的比唱的好聽”,就是見不到辦事的效率,所以這類人在生活中常受到鄙視。

南懷瑾認為,做事太張揚、太露骨,雖然能夠顯得自己高人一頭,但這樣卻會引起眾多人的妒忌,也讓別人更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這樣反而會給自己日後的工作帶來眾多的壓力和不便。

清朝皇帝雍正也認為:“但不必露出行跡。稍有不密,更不若明而行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雍正不但是嘴上這麼說,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也是這麼做的。

在雍正皇帝之前,曆代王朝都以宰相統轄六部,權力過重,使皇帝的權威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果一個君王有手段駕馭全局,使宰相為我所用,這當然很好。但如果統領軍隊的宰相超權行事,時間一長便很容易與皇帝、大臣們產生隔膜和分歧,很容易給國家添亂子、造麻煩。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在雍正即位之初,雖然掌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舉凡軍國大政,都須經過集體討論,最後由皇帝宣布執行,不能隨心所欲自行其是;權力受到了製約,皇位受到了挑戰。雍正為了把權力重新集中到自己手中,於是就暗中想出一個辦法,他開創性地要求設立一個軍機處,從而達到一攬最高權力的目的。

軍機處還有一種職能,即充當最高統治者的秘書的角色,類似於情報局,有很強的保密性。軍機處的由來,是在雍正七年六月清政府平息準噶爾叛亂時產生的。雍正密授四位大臣統領有關軍需事務,嚴守軍報、軍餉等軍事機密,以致兩年有餘而不被外界熟知,保持了工作的高效運轉和戰鬥的最終勝利。

雍正對軍機處管理得特別嚴密。他對軍政大臣的要求也極為嚴格,要求他們時刻同自己保持聯係,並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隨時召入宮中應付突發事件。軍機處也會像飄移的帳篷一樣隨皇帝的行止而不斷改變。皇帝走到哪裏,軍機處就設在哪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現場辦公。在當今,雍正的這些創造,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工作當中,並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

雍正的第二大特點是對軍機處的印信管理得非常嚴格。印信是機構的符號和象征,是出門辦事的護身符和通行證。軍機處的印信由禮部負責鑄造,並將其藏於軍機處以外的地方,派專人負責管理。當需用印信時,必須報告皇上給予批準,然後才能有軍機大臣憑牌開啟印信,在眾人的監視下使用,以便起到相互製約的作用。

設立軍機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每辦一件事情,或者有關的奏折,要經過各個部門的周轉,最後才能夠送達皇上。其中如扯皮、推諉、拖遝的官場陋習使辦事效率極為低下,保密性能也差,皇上的口氣無法貫穿始終。而自從設立軍機處以來,啟動軍機大臣,擺脫了官僚機構的獨斷專行,使雍正的口諭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每一個職能機構,從而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裏。

設立軍機處將“生殺之權,操之自朕”的雍正推向了封建專製權力的頂峰。軍機處由於在皇上的直接監視下開展工作,所以處處謹小慎微,自知自律,奉公守法,營造了一種清廉的官場形象。軍機處的設置,保證了中央集權的順利實施,維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統一,避免了社會的動亂和民族的分裂,推動了社會的繁榮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積極意義。

無論在雍正的正史和野史的記載中,雍正帝都是一個喜歡秘密行事的皇帝,其實這也正是他高明、智慧的一方麵,故而在他死後的乾隆年間,才會出現康乾盛世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