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廣場。地震前30分鍾。
刺眼的陽光使遊人不敢仰視懸在頭上的那個炙熱的火球。但天空中正在出現一幅奇妙的景觀:三朵五彩雲團,靜靜浮在湛藍的天幕上。彩雲不時變換著形狀,越來越多的遊人根據自己的想象驚呼:“像個菩薩!”
“不,像菩薩的蓮花寶座!”
“就是,今天是四月初八,我們運氣好得很……”
而此時,天水市博物館副館長汪保全正在伏羲廟內的辦公室裏上網。盡管他在後來聽夫人說了五彩“祥雲”的事情,但仍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他知道那不是吉祥的五彩祥雲,而是預示災難的地震雲。
五彩“祥雲”散去後,地震的咆哮聲隱隱傳了過來,汪保全並沒有當回事。後來覺得聲音異常,又發現電腦晃起來了,落地電風扇也扭動著身體,誇張的搖擺讓他情不自禁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大地的顫抖傳遍他的全身。他所有的意識彙成了一個概念:地震了。
汪保全衝到門外,伏羲廣場上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周圍群眾的叫喊聲不絕於耳,北山上冒起衝天的煙塵。疏散完參觀的遊客,他和其他的工作人員急忙為廟宇上鎖。等地震結束後,他們又打開門鎖,奉命清查受損文物。
汪保全和兩名在家的副館長立即展開工作。
損毀是預料之中的,他們隻希望損毀低到他們能承受的程度。無疑,館裏的古建築受損最明顯,戲樓、東西過街牌坊的鴟吻與正脊出現裂縫,屋簷部向外傾斜,東牌坊正脊斷裂。大門正脊東鴟吻開裂、脫離後傾斜,儀門兩山牆內外側與柱子間出現裂縫,最大寬度3厘米。先天殿殿內山牆東南角受木構件擠壓破裂,壁畫邊框受損,後簷下層簷與金柱裂開,暖閣後牆向前傾斜,頂部花磚鬆動掉落,平棊天花枋條鬆動。太極殿東開間牆體與柱子出現裂縫,牆體外傾,後牆和西山牆多處開裂,東北角地基下沉致使東山牆出現裂縫。見易亭部分柱腳移動,屋麵瓦件鬆動,垂脊斷裂。來鶴軒前後簷墀頭部位出現三處裂縫,忠義祠前廳西山牆陡板磚出現裂縫和錯位,樂善院後廳瓦件鬆動。
在館藏文物中,除一件春秋青銅盤掉地後一立耳從原修複處斷裂,一件宋耀州窯青瓷釉碗從展台摔落碎為三塊,一件宋耀州窯刻花瓶腹部破裂外,國家一級文物北朝貼金彩繪屏風式石棺床也未能幸免。
伏羲廟的鎮館之寶當屬石棺床。
1982年6月,天水修建南山自來水水庫,在石馬坪水庫工地發現了一處石棺床墓。其中出土的石棺床是一件罕見的國寶級文物:石床坐南向北,床長2.22米,寬1.12米,由條條板石和11塊畫像石屏風組成。床分床座、床板、屏風三個部分,床座正麵分上下兩層,均由畫像石組成,上層刻係列鼓樂隊和伎樂隊,下層刻伎樂神獸,床沿刻纏枝忍冬等,並施以金彩,十分華貴。石床兩端,各有一獅形鎮獸墩座,兩獸挺胸抬頭怒目直視。石床兩端還放置鎮墓俑三個,左二右一,作法古樸,線條粗獷。整個畫麵是一幅北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生,從中也看出了絲綢之路重鎮古秦州在北朝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秦地的自然風光。石棺上所描繪的社會景象,是迄今為止的曆史文獻上前所未見的,也是曆史文獻無法代替的珍貴史料。
地震後,圍在石棺床板三麵的屏風,代替已朽壞的連接木卯起固定作用的膠貼三角鐵框架嚴重變形,床板和屏風因地震時受到擠壓業已錯位,有些原修複聯結處又出現了裂縫。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麥積山石窟也沒能幸免,個別石窟佛像裂縫、移位。
玉泉觀、秦安大地灣遺址、甘穀大像山石窟等也遭到地震破壞。
楊曉東今年36歲,是甘肅省美協會員、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館員。楊曉東在麥積山描摹壁畫已有多年的曆史,僅在散花樓一呆就是三年,在127窟(號稱麥積山的“壁畫宮”,內有壁畫100多平方米,每一幅都在10平方米以上)呆了八年,自稱“麵壁十年”。地震發生時,楊曉東正在山上的房間裏畫畫,突然聽到一陣轟隆隆的響聲,好像火車經過一樣,而且在加速,越來越快,大地在顫抖。過了一會兒他感到房子在左右晃動,桌上的水杯、筆筒、墨汁都被震到地上了。楊曉東知道是地震了,他感覺到的震動持續了三四分鍾。回家後,家裏的許多物件亂鋪在地上,“就像進了小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