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可以是人們的保護傘,也可能成為人們的障礙,特別是在法律中試圖定義安全或所有權等哲學問題時,這種現象更明顯。我曾有過這樣的實踐經驗,即在一個專門針對那些對設計和工程感興趣的高中生的夏季研討會上講授知識。在為期一周的課程中,我主要通過使用簡單的設計軟件和實驗室的3D打印機為學生們講授產品的設計原則。該課程需要每個學生設計一款產品,並給它命名,而且要描述它的商業價值,並最終在Shapeways公司網站上發布和銷售。
在一周課程臨近結束時,學生們製作了豐富多樣的產品設計方案。在最後一堂課上,我給學生們演示了最後一步,每個學生將產品設計文件上傳到Shapeways公司網站上銷售。
這時,一個學生舉手說:“如果我把我的產品設計文件上傳到互聯網上,有人下載並拿它製作一批複製品而付給我設計費,那怎麼辦?”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學生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還樂嗬嗬地向他的朋友演示如何將自己的iPhone手機“越獄”,從而可以免費下載音樂。
另一個學生認為,也許不應該把產品設計的全部文件都上傳到網上。她不確定為自行車車把設計的iPhone支架能否有效地固定手機,避免手機滑落而摔壞。還有一個學生說,他並不關心是否有人使用他設計的3D打印頭解決3D打印的難題,他真正關心的是是否有人拿了他的設計並據為己有。
這些高中生用了幾分鍾時間就指出了擺在眼前的法律挑戰。就像幾十年前的計算機行業一樣,現在我們身邊的3D打印機及相關服務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這是一個開放的前沿領域,很少有人涉足,其中的商業氛圍也不濃厚,以至於還沒有引起國會議員、企業訴訟律師和犯罪分子的廣泛關注。
新興的且能夠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其後續影響是難以預料的。看看我們的個人計算機,也就是短短10年左右的時間,計算技術已經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的法律製度。
一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出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交易產生的本地銷售稅或增值稅(VAT)已成為一個複雜的會計問題。在互聯網上,跟蹤犯罪已經有了一個全新的內涵。有些公司自行將消費者隱私保護法進行延伸,它們無恥地跟蹤客戶的互聯網搜索、瀏覽記錄以及購買習慣。有組織的犯罪不再是一個集中的、局部的現象,網絡犯罪分子正在遙遠而隱蔽的地方從事欺詐和間諜活動。
當計算機作為一個昂貴的工業工具在數據中心的密室裏工作時,它們並沒有引起很多新的法律挑戰。然而,當計算能力達到一定規模時,個人和企業很快就發現,現有的法律法規是遠遠不夠的。所有權的核心法律定義以及它的定位和形式等都需要重新定義。
與其他經曆了技術快速發展的行業一樣,3D打印行業也將遇到新的法律挑戰和新形式的消費者安全和犯罪活動。法律變更的速度較慢,但技術不會坐等法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