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東西的靈感往往來自那麼一瞬間。
一天中午小息後,躺著不愛動突然靈光一閃,小時候聽老人講過一個傳說故事突然從記憶深處跳出來放在了眼前一樣,頓時就想到其實我可以去寫這樣一些故事的。
然後我就開始挖掘記憶中的故事,稍作整理,把這些傳說記錄下來。
我小的時候,電視還沒有普及,更沒有如今發達的網絡,那個時候最開心的就是聽村上的老人講故事。
奶奶講過,她剛剛嫁到村上的時候,別說樓房了,就是現在的主幹道也隻是一條小土路,路的那邊是一片窪地,有水,有沼澤。村裏的人多都住在路北邊。但就是北邊除了集中的村子上的人家,其他也都是莊稼地,樹林和丘陵,到處綠油油的一片,非常環保,空氣也異常清新。
很小的時候村子裏流傳的最廣的故事就是關於馬虎的,“馬虎”是村上土話的音,具體是哪兩個字我不知道,具體是個什麼動物也不太清楚。
我問過給我講故事的老人:這個馬虎長得什麼樣子?她說:是一種很嚇人且凶猛的動物,像狗,但是比狗大很多,還有一條長且重的尾巴,更可怕的是它能吃人。
媽媽也聽說過關於馬虎的故事,她也會講給我聽。我問她:“這個馬虎究竟是什麼動物?”
媽媽說:“應該是狼。”
我有一個老同事,他和我的父親差不多大,閑來的時候,他就會給我們這些年輕的人講他二十歲當兵時候的事情。尤其是我在的時候,因為他就是在我的家鄉當的兵,還會去我村上趕集。有一次我問他:“大叔,你當兵的時候那有狼嗎?”
他說:“有啊,晚上都能聽到狼嚎。”
那應該就是狼吧,但是我從來沒有聽見過,更沒有見過。
估計我的父輩應該也沒有見過。
我聽到的關於這個動物的故事傳說還都是善良的,別說是吃人了,連傷人都沒有,所以又不確定它究竟是不是狼,那暫且就按照村上的說法叫馬虎吧。
先講一講聽到的最近代的一個故事吧。
我的爺爺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了,他有一個近親的堂哥,應該比他大很多,因為這個故事中我的爺爺還沒有成家。
堂爺爺在家排行老三,我且叫他喬三吧。
七八月份的天氣正是熱的時候,草木生長旺盛,莊稼地裏的雜草一茬接一茬的長,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農藥,地裏長了草就全靠人用鋤頭鋤去。小時候學的《鋤禾》裏的每一句都是真實的寫照。
由於天氣熱,中午的太陽實在是讓人懼怕,村上的人們都是早晨天蒙蒙亮就出門幹活,等到日頭高了再回家。
喬三和妻子扛著鋤頭,挑著大籃子去山間的玉米地鋤草,籃子裏放著兩個裝滿涼水的玻璃杯和四個不大不小的紅薯。
鋤頭是用來鋤草的,籃子是用來裝草的,然後把草帶到莊稼地外麵,要不然就算雜草被鋤,在短時間內,根又紮進土壤裏了。水和紅薯就用來充饑的。
他們在玉米地鋤了一會草,就在空隙中發現了一條小狗,灰色的毛,非常可愛。喬三越看越喜歡,他對妻子說:“帶回家養著吧。”
那個時候生活很艱苦,平常的人家都吃不上米和麵粉,主要以玉米和紅薯為食。他的妻子不太願意:“人都吃不飽,怎麼養一條狗?”
喬三說:“一條狗嗎,吃不了多少東西,養著吧。”
那個年代都是男人當家作主,說什麼就是什麼,女人也習慣聽從男人的,於是這條小狗就很幸運的被放到了大籃子裏。
期間休息時,喬三還喂了小狗一些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