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說服你沒商量(3)(2 / 2)

在開展說服時,應當注意說服他人的態度,就事論事,莫揭瘡疤,甚至傷害人格,則最容易引起對方的憤怒,應絕對避免。

在說服他人之前,先要明確是就哪件事或事情的哪個方麵進行說服,那麼就以事實為基礎,越具體明確越好。抽象籠統,“一竿子打死”,別人難免不服甚至心生委屈,這兩點與批評有異曲同工之處。

說服態度決定了說話的語氣,如果態度誠懇,語氣也必定會親切,讓人聽了心裏舒服;如果態度生硬,自以為是,別人聽著心裏自是不痛快又談什麼說服呢?有的人說服人時總喜歡用“你應該這樣做……”“你不應該這樣做……”,仿佛隻有他的看法才是正確的,這種自以為是的口吻隻會引起人的反感與排斥。

建議定向,勿言不及義,說服和建議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說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對方能改正缺點、錯誤,從而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所提的建議當然應該是為對方指出方向。沒有具體方向則很容易讓人認為你信口開河,沒事找事。

10.借第三者之口說服更順理成章

說服由自己來說,說得再好也難免讓人覺得有些急功好利,即使不是為自己也會讓人心理以為你是帶有目的來跟我交談之感,若是讓第三者去說呢?那帶有目的就是那第三者了,而你期望的目的也達成了,且自己不曾開口,這結果似乎是自動降臨,不是更妙嗎?

唐高宗死後,皇後武則天大權獨攬,兒子隻是一個掛名的皇帝,她想當真正的皇帝。但在當時的社會,女人掌權已實屬另類,而要想成為明正言順的皇帝更是不易。有一次她試探著問眾大臣:

“皇帝當以才智為第一,上應天命,下順民心,不知以後帝位當屬何人?”

眾大臣一聽。明了這是武則天心猶不足想自稱為帝,可讓一個女人當皇帝,這是古今未有之事。他們雖然畏懼武則天,卻也不肯附合,便假裝湖塗地答道:

“我朝天威,代代不絕,自是李氏子孫了。”

武則天旁敲側擊,一再提醒他們,無奈他們就是無人響應。

武則天見此,隻好暫時壓下了馬上稱帝之心。即使如此,還有不少大臣勸他把政權交給皇帝,徐敬業更是不惜舉兵造反,要誅殺她這個篡大唐江山的女人。

武則天的心腹勸武則天不必眾大臣首肯,立即稱帝便是。武則天沉思多時,還是搖頭說:

“我經營多年,朝中上下盡在我的掌握之中,若要稱帝,一言即可。我擔心的是如此一來,人心不服,民心不穩,隻怕我這個皇位也做不安穩啊。何況世人的觀念循規守舊,人心向唐,以我為篡,這個局麵不改變,我又怎能成就大事呢?”

她考慮再三,決定假借天命,製造輿論,為自己造勢。她命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鑿一石碑,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塗紅然後字跡,扔到洛水裏。她又暗使雍州人唐同泰入水取出,大肆宣揚,而後親獻朝廷。

此事震驚天下,人們皆以為奇,奔走相告。武則天更是連稱天意。親率文武百官親祀南郊,祭天告謝。她為此大做文章,極盡渲染,不僅稱此石為天授聖母,改洛水為永昌水,封唐同泰為遊擊將軍,還舉行了聲勢浩大,禮儀繁複的拜洛受瑞儀式。一時之間,在人們的眼裏,讓武則天當皇帝已是上天的安排了。

武則天仍覺不足,又密使高僧法明杜撰了大雲經四卷。經中謊稱武則天乃彌勒佛的化身,以她代唐,理應如此。她傳命諸州官吏、百姓閱讀此書,並專門建寺珍藏,焚香供拜。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武則天不失時機地又讓侍禦史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近千人,來到朝廷上表,懇情她順應天意,稱帝為君。武則天假意不肯,卻是立即提升了傅遊藝的官職。於是人人效仿傅遊藝,紛紛上表,接連懇求,惟恐武則天拒絕。武則天見火候已到,時機成熟,遂於公元6年登基稱帝,完成了她畢生的心願。

所以說,世間沒有絕對的事情,名不正言不順可以借名目,要懂得利用身邊的力量,一張嘴再能說它始終隻有一張嘴,輿論的力量是無窮的,所在在適當的時候不妨借鑒第三者之力來達成所願,比自己獨扛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