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讚美的藝術——好話人人愛聽(1)(1 / 3)

話,誰都要說,我們靠說話交流來維持關係。話,不可亂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讚美的話,我們經常說,因為大家心裏都明白,好聽的話,誰都愛聽。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語言已經成為一種高端的武器,那麼語言的表達也就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

1.讚美能融洽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讚美與恭維不僅是一種現象,還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

讚美別人,恭維別人,其實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是人際關係至高無上的“潤滑劑”,而且這種美麗的言詞又是免費供應;如此“於人有利、於己無損而有利”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要知道讚美和恭維他人是一種博取好感和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法。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時候,也應用讚美和恭維他人的這種方法:有人發布威爾遜多年以前所寫的一封信,在那封信裏,他表示要將某議員打得一塌糊塗。那位議員對他的態度自然是冷若冰霜了。在信件發布不久以後,在華盛頓的某一場宴會中,那位議員也在座,威爾遜在他的演說辭裏,對那位議員的品格和他所有博得名譽的緣由讚譽備至。過了不久,威爾遜又和該議員碰麵了,那位議員與原來判若二人,對威爾遜十分熱情客氣並在競選中支持了威爾遜。讓這位議員改變態度的正是威爾遜的讚美,因為讚美讓他們彼此產生英雄相惜的感情。

所以說讚美他人、巧於恭維是博得他人好感、獲得他人讚同的一把金鑰匙。把讚美送給別人,就像把食物施給饑餓的乞丐。在許多時候,它就像維生素,是一種最有效果的食物。

無論如何,人總是喜歡別人奉承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讚美,既是一種至高的說話技巧,也是增進人們之間情感的重要橋梁。它是人性美的一麵延伸,也是人性唯美的追求點。

2.不可忽略的“馬屁”與“恭維”

相信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別人稱讚自己時,盡管自己會作出一副謙虛的樣子,但心裏卻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也會對稱讚自己的人有一種好感。所以,想讓別人喜歡你說的話,不妨先恭維他一番。不要覺得恭維就是拍馬屁,就是逢迎,其實“馬屁”與“恭維”都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會用的人能讓它成為一種高雅的工具,不會用的人就隻能在暗地裏嫉妒、諷刺……

在我們日常的交際中,“馬屁”與“恭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能讓你在交際中如魚得水。虛心的恭維會讓人難以抵抗,虛心而又巧妙的恭維自然能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

清朝的中堂大人李鴻章,位高權重,文武百官都想討他歡心,以便使他多多提攜自己,能升個一官半職,也好光宗耀祖。這一年,中堂大人的夫人要過50大壽,這自然是個送禮的大好時機,壽辰未到滿朝文武早已開始行動了,生怕自己落在別人後麵。

消息傳到了合肥知縣那裏,知縣也想送禮,因為李鴻章祖籍合肥,這可是結攀中堂大人的絕好時機。無奈小小的知縣囊中羞澀,禮送少了等於沒送;送多了吧,又送不起,這下可把知縣愁壞了。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於是請師爺前來商量。

師爺看透了知縣的心思,滿不在乎地說:“這還不好辦,交給我了。保準你一兩銀子也不花,而且送的禮品讓李大人刮目相看。”

“是嗎?快說送什麼禮物?”知縣大喜過望。

“一副壽聯即可。”

“壽聯?這,能行嗎?”

師爺看到知縣還有疑慮,便安慰他:

“你盡管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包你從此飛黃騰達。這壽聯由我來寫,你親自送去,請中堂大人過目,不能疏忽。”

知縣滿口答應。

於是第二天,知縣帶著師爺寫好的對聯上路了,他晝夜兼程趕到北京,等到祝壽這一日,知縣報了姓名來到李鴻章麵前,朝下一跪。

“卑職合肥知縣,前來給夫人祝壽!”

李鴻章看都沒看他一眼,隨口命人給他沏茶看座,因為來他這裏的都是朝廷重臣,區區一七品知縣,李鴻章哪能看在眼裏。

知縣連忙取出壽聯,雙手奉上。

李鴻章順手接過。打開上聯:“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壽”。

李鴻章心想:這叫什麼句子?天下誰人不知我夫人是二月的生日,這“三月庚辰之前”豈不是廢話。於是,李鴻章又打開了下聯:“兩宮太後以下一品夫人”

“兩宮”指當時的慈安、慈禧,李鴻章見“兩宮”字樣。不敢怠慢,連忙跪了下來,命家人擺好香案,將此聯掛在《麻姑上壽圖》的兩邊。

這副對聯深得李鴻章的賞識,自然對合肥知縣另眼相待,稱讚有加。而這位知縣也因此官運亨通了。

一副壽聯讓這位知縣從此飛黃騰達,他的恭維正是抓住了李鴻章的心理與分析了他所處的位置而設計的一番巧妙恭維。但是,還有更厲害的,能顛倒黑白,扭轉乾坤。

1671年,倫敦發生了一起舉世震驚的盜竊案,一夥盜賊潛入倫敦市郊的馬丁塔,想要搶走英國的“鎮國之寶”——英國國王的皇冠。然而,這幫盜賊技藝不高,驚動了守塔的衛隊。剛一出塔就被團團圍住,隻好束手就擒。事後查明,這夥盜賊共有五個人,是集團作案,為首的是一個叫布勒特的家夥,此人能言善辯,機警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