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教——子弟教育,眼光長遠(3)(1 / 2)

曹操激勵兒子努力成才的另一做法是激勵競爭。這一點,從他所下達的《諸子令》中可以看出來。

當時壽春(今安徽壽縣)、漢中(今陝西漢中市)和長安(陝西西安市)是軍事重鎮,曹操準備各派一個“慈孝、不違吾令”的兒子去守衛。於是他下了一道《諸兒令》,公布了挑選的標準:

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兒,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說:兒子們現在都還小,個個都是可愛的。長大以後誰有賢能,誰有真本領,我就用誰。對下屬我從不講私誼,對兒子也不能講私情。

曹操此舉,無疑給兒子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成長環境。也正是這樣的競爭機製,使得諸子各展所長,曹丕、曹植盡展文才的同時,習武的曹昂則一直跟隨曹操征戰沙場,經受了戰火的鍛煉和考驗,並隨曹操南征張繡,在身負重傷、“不能騎”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戰馬送給曹操,自己卻救父而死。另一個兒子曹彰則直到曹操死後,一直為國家屢立戰功。

據張華《博物誌》載,與曹操同時的人中,安平的崔瑗、崔瑗的兒子崔蹇、弘農張芝、張昶兄弟都擅長草書,而曹操的草書水平與他們相差不遠;另有桓譚、蔡邕等人擅長音樂,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人擅長圍棋,曹操在樂、棋方麵則都能與這些人一較高低。

曹操的這些業餘愛好的不凡造詣,應該是與他平時的勤學苦練分不開的;而作為“家長”,這樣高雅的愛好,無疑在兒子們休閑娛樂方式的選擇上有所影響,並進而使兒子們的心靈和情操的陶冶方麵受益匪淺。

此外,曹操“雅好節儉,不好華麗”的生活習慣也早為人知。後宮的宮女們不穿錦繡做成的衣服,侍禦妃妾們穿的鞋子也多是單色,沒有多餘的彩飾;帷帳屏風之類的生活用品,用壞之後就反複修補,取暖用的被褥坐墊之類物品,也從不做任何裝飾。甚至他為自己預備下喪衣,也隻有春夏秋冬四季衣服,裝在四隻箱子裏。女兒出嫁時,陪嫁的帷帳都是簡單的黑色布帳,而陪嫁的奴婢也不超過十人。

帝王之家,子弟們最易陷身於物質享樂而碌碌無為。曹操終身節儉的習慣,含有在戰亂的社會環境中為天下垂範的苦心,但客觀上也很好地熏陶和塑造了子女的優良品德。雖然在他身後,成帝成王的子孫未能做到像他那樣,但在兒子早期的品德培養上,畢竟產生了好的影響。

曹操在家教方麵的成功可以概括為一個詞,那就是言傳身教。“言傳”,則是適時的點撥、點化,是對父母行為的內涵的說明,也是再次強調對子女的明確要求;而“身教”是不言而教的示範,也是對子女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曹操的兒子們最終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同時也說明曹操的教子之道是科學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6.舞文弄墨的教子啟示

對孩子的教育是由內而外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最要不得。

曹操有四個兒子都很有出息,這與曹操重視教育善於教育是分不開的。

當然,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教育兒子的目標、條件、能力肯定與一般人不同,但從成才這個角度以及為實現成才所運用的教育方法、采取的教育態度看,許多東西還是具有普遍意義,值得我們借鑒的。

(1)為兒子樹立明確而恰當的學習榜樣,讓兒子了解家長的期望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豕犬耳!”很明確地為兒子樹立學習榜樣,表明自己的期望。他用自身經曆將二者作了生動對比,孫權博覽群書,從小便有雄才大略,十八歲執政,舉賢任能,鞏固和擴大疆域,與操作戰中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算得上天下英雄;劉景升的兒子,從小養尊處優,怯懦而貪圖享受,空有十萬甲兵,曹操的兵馬一到,立即繳械投降,豈不是豬狗不如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