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篇 “沙漠風暴”的展開(1)(1 / 3)

一、“沙漠風暴”的空中突擊作戰

對伊戰略目標的空中打擊

1月17日淩晨,多國部隊發起“沙漠風暴”空中突擊。根據“沙漠風暴”總體作戰計劃,進攻發起D日和H時分別為1月17日和淩晨3時,事實上,在H時到來之前21分鍾,即1月17日淩晨2時39分,9架裝備有“地獄火”導彈和“九頭蛇”火箭的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組成的“諾曼底”特遣隊在3架空軍MH-53J“鋪路激光”特種作戰直升機的引導下,率先發起突擊,摧毀了伊拉克邊境上的2座預警雷達站,一舉在伊拉克的防空網上撕裂了一道缺口,為多國部隊飛機爾後的攻擊行動創造了條件。

在“諾曼底”特遣隊攻擊伊邊境雷達站的同時,美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數架F-117“夜鷹”式隱形戰鬥機早已飛過伊軍預警雷達站,深入到伊拉克雷達覆蓋區,並於1月17日淩晨2時51分投下了“沙漠風暴”行動的第一顆炸彈,攻擊了伊拉克南部一個加固的防空截擊指揮中心,接著又向伊拉克西部的一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投下第二顆炸彈。與此同時,其他F-117隱形戰鬥機也相繼摧毀另外一些高等級目標。

在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空襲的初期,電子戰的“軟殺傷”效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在開戰前的數月中,多國部隊已截獲伊拉克的電子信號,查明了伊拉克各電台的高頻、甚高頻和特高頻信號。空襲前一天,多國部隊即開始對伊境內的各種通信信號實施全麵的電子幹擾,不僅向伊軍務電台發出相同頻率但強度更大的信號,而且還幹擾了伊軍防空警戒雷達係統,使其雷達無法監控多國部隊的動向。多國部隊投入的電子戰飛機有EF-111、EA-6B、EC-130等共60餘架,EF-4G反雷達飛機24架,另有數顆電子偵察衛星及幾十個地麵無線電監聽站。因此,在空襲開始後,伊軍多數雷達處於迷盲狀態,無法監視多國部隊的飛機,致使其對空導彈無法截獲空中目標,防空係統受到了嚴重的“軟殺傷”。與此同時,多國部隊大量使用反雷達導彈,使伊軍許多處於開機狀態的雷達被摧毀。

多國部隊最初的空襲任務就是要分割乃至最終摧毀伊拉克的一體化防空係統。AH-64“阿帕奇”直升機、F-117A戰鬥機、巡航導彈、F-15E戰鬥機和GR-1戰鬥轟炸機實施的早期攻擊意在初步達成分割伊防空係統的目標。該係統一旦失效,伊拉克軍隊就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

淩晨3時整,兩架F-117A隱形飛機對巴格達投下了首批炸彈。不久,“戰斧”巡航導彈開始襲擊巴格達地區的目標。飛向巴格達的F-117A戰鬥機每架攜帶2顆重達1000公斤的穿甲激光製導炸彈,它們都有通過伊拉克防空係統的單航線和一份特定的目標攻擊計劃。F-117A戰鬥機憑借其隱形特性,無需像非隱形飛機那樣依賴各種類型的支援飛機即可投入作戰行動。在正常情況下,除加油機外,F-117A出擊不需要其他飛機進行直接空中支援。

組成第一攻擊波的攻擊飛機實際上包括3個單獨的機群,其中包括30架F-117A隱形戰鬥機。在最初5分鍾內,巴格達約20個防空係統C3、電力和領導機構的關鍵目標遭到隱形戰鬥機的攻擊。在1個小時內,另外25個同類目標以及配電站和化學武器設施也遭到襲擊。

“沙漠風暴”第一天,從位於波斯灣和紅海的6個美航母戰鬥群的巡洋艦、驅逐艦和戰列艦上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是戰爭第一階段戰略空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期攻擊中,它們與F-117A和其他有人駕駛飛機協調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國部隊的第一枚“戰斧”導彈是從位於紅海的配備有“宙斯盾”指揮控製係統的“聖哈辛托”號導彈巡洋艦上發射的。緊接著,位於波斯灣的“邦克山”號導彈巡洋艦也開始向巴格達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在最初的24小時內,7艘戰艦共發射了116枚此類導彈,襲擊了巴格達及附近16處嚴密設防的目標,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伊拉克的發電設施及指揮與控製能力。

在空襲的最初幾小時內,多國部隊還使用了常規空射巡航導彈。這些巡航導彈由B-52戰略轟炸機發射。轟炸機從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起飛,經過11小時的航行,於1月17日淩晨3時許抵達伊拉克上空,從空中發射了35枚常規巡航導彈,襲擊了伊拉克軍用通信站、發電廠和輸電設施。

美海軍的飛機也加入了對伊空襲作戰,它們從紅海和波斯灣以及波斯灣周圍的基地起飛,攻擊了巴格達附近以及伊拉克西南部和東南部的目標。從紅海“肯尼迪”號和“薩拉托加”號航母起飛的海軍飛機,與美空軍和英皇家空軍的飛機一起,對巴格達和伊拉克西部嚴密設防的機場實施了攻擊。其目標主要包括“飛毛腿”導彈發射場、機場和防空係統。此外,美海軍的作戰飛機還執行了許多壓製伊防空係統的電子戰任務。與此同時,英國皇家空軍、沙特皇家空軍以及駐沙特東部的科威特空軍,則從中路襲擊了伊拉克南部和中部地區的固定戰略目標。

1月17日黎明,多國部隊第二波空中攻擊開始。由於一些適於白天作戰的飛機加入,從而使空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除集中力量打擊伊拉克全境的戰略目標外,也開始對第二、第三階段計劃攻擊的目標進行了突襲。整個晝間,美空軍的A-10“雷電”式攻擊機出動了150架次,襲擊了科威特戰區和伊境內的雷達站,而F-16戰鬥機則重點攻擊科威特戰區內的機場和許多地對空導彈發射場。在拂曉前後的幾個小時中,美海軍陸戰隊的百餘架飛機突擊了伊軍嚴密設防的泰利勒、謝拜人古爾奈和魯邁拉等伊空軍基地停放在跑道上或飛機掩體裏的飛機。其中31架飛機攻擊了泰利勒機場,36架飛機擔負了襲擊巴士拉城內及周圍地區其他目標的任務,10餘架飛機突擊了嚴密設防的謝拜機場,另外,還有一些飛機攻擊了巴士拉郊外阿馬拉的機場、橋梁和鐵路調度場。

到“沙漠風暴”行動發起後的第一天傍晚,伊拉克戰略C3 網絡、號稱固若金湯的戰略防空係統以及主要的領導指揮設施都遭到多國部隊空軍的毀滅性打擊。部分已探明的核生化武器和設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此外,多國部隊的空中力量還挫敗了伊空軍進行協同抵抗的企圖。

當1月17日夜幕降臨時,多國部隊發起了第三波空中攻擊,打擊的重點仍是伊拉克的戰略目標,尤其是一體化防空係統。此時,伊空軍組織防禦性協同作戰的努力已經失敗。黃昏後不久,多國部隊的F-111和A-6E飛機襲擊了伊拉克機場。由於這兩種飛機均裝備有激光指示係統,能晝夜識別和攻擊目標,再加上F-111飛機載彈量大,航程遠,能在較短時間內向伊縱深地區的目標集中投放大量精確製導炸彈,因此,轟炸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