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沙漠風暴”前夕(5)(2 / 3)

離發動攻擊大約還有1小時時,美國國務卿打電話通知蘇聯新外長別斯梅爾特內赫:“美國即準備進攻伊拉克。”

蘇聯外長迅速將這一消息通知了戈爾巴喬夫。戈爾巴秀夫立即撥通蘇美熱線電話,最後一次請求布什和薩達姆直接聯係,但被布什拒絕了。接著,戈爾巴喬夫又建議再給薩達姆最後一次警告,布什沒有表示反對。戈爾巴喬夫發了一封電函,要求蘇聯大使立即設法會見伊拉克領導人,將信轉給薩達姆,最後一次呼籲薩達姆撤出科威特,以避免戰爭爆發。但為時已晚,蘇聯大使根本找不到薩達姆,直到戰爭開始後,蘇聯大使才在地下掩體裏找到了阿齊茲。令人遺憾的是,薩達姆再次拒絕了蘇聯的呼籲,表示要“誓與科威特共存亡”。

此時此刻,在沙特,舉國上下處於緊張的戰備狀態。在東部的公路上,一輛輛滿載著婦女、兒童和行李的汽車正向西急駛而去。

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機正在空中進行訓練,空軍基地的軍官24小時值勤。為了應付戰爭,沙特在進行“最後一分鍾”的民防準備。

空襲警報響徹在利雅得的上空。一聽到警報,人們就戴上了防毒麵具,躲進防空洞。

美駐海灣部隊開始幹擾伊拉克的通訊聯係。這樣的活動通常表明是向敵人進行空襲前的準備。

戰爭的烏雲驅散了和平的陽光,一場前所未有的高技術戰爭即將打響。

此時,由40多個國家組成了龐大的反伊陣線,它們是:美國、英國、埃及、法國、沙特、加拿大、德國、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意大利、巴基斯坦、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孟加拉、比利時、保加利亞、丹麥、希臘、洪都拉斯、摩洛哥、荷蘭、新西蘭、尼日爾、塞內加爾、塞拉裏昂、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匈牙利、波蘭、葡萄牙、新加坡、南朝鮮、斯裏蘭卡、瑞典等。

這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多國部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戰爭雙方動員兵力規模最大、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軍事集結。

在海灣戰區雙方的戰略態勢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沿波斯灣、沙特、印度洋、紅海、以色列、地中海至土耳其,基本上形成了對伊拉克的戰略包圍。

多國部隊以裝甲步兵為主組成第一梯隊,以美國地麵部隊為主組成第二梯隊,以美國幾支王牌部隊組成第三梯隊,對伊軍形成縱深、梯次進攻態勢。其第一線部隊部署在距科沙、伊沙邊界10-80公裏處,部署正麵大致由沙特沿海至臘夫哈約400公裏寬,部隊包括美第7陸軍遠征旅、沙特、科威特及其他海灣國家的9個旅、埃及第3機械化師、摩洛哥1個步兵旅、敘利亞1個裝甲師、美國3個裝甲旅;第二線部隊距科沙邊界約100-150公裏,部隊有美國第1陸戰遠征旅和7個機步師又8個旅、2個騎兵團,法軍5個團。第三線部隊主要有美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1個防空炮兵旅、特種作戰部隊等。

另外,部署在波斯灣的軍艦共100艘,包括美國的55艘、法國的4艘,其餘的是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丹麥、挪威、比利時、希臘、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軍艦。部署在紅海的軍艦共約24艘,包括美國的15艘和法國的9艘。部署在地中海的軍艦約16艘,部署在阿拉伯海的有38艘。

多國部隊空軍的部署是:美國各型作戰飛機約2800架,除艦載飛機、直升機外,部署在沙特的預警機5架,隱形戰鬥機56架,戰鬥機約574架。部署在阿聯酋、阿曼、卡塔爾、土耳其等地的各型戰鬥機176架。英國各型飛機約84架部署在沙特、巴林和阿曼,法國的作戰飛機約36架,部署在沙特和古布堤,另外加拿大、意大利、新西蘭等國飛機約31架,也部署在海灣地區。

而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後,把它在科威特境內和周圍的部隊增加了1倍以上,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形的防禦體係。約有25個步兵師、裝甲師和機械化師,共50萬人,3500輛坦克、2200輛裝甲車和2000門火炮。

這些部隊分三線部署:第一線為伊沙邊境、科境內和伊沿海地區,共11個步兵師;第二線緊駐其後,有4個裝甲師和2個機械化師;第三線在伊南部地區,有2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和7個步兵師。伊還在伊土邊境部署了8個師,在兩伊邊境保持有10個師,在西部邊境部署有7個師。其他17個師部署在巴格達及伊其他縱深地區,作為戰略預備隊。伊空軍作戰飛機約770架,疏散在32個機場,主要藏在本土地下機庫。

伊拉克不惜財力物力,在科沙邊界和伊沙邊界的防禦前沿,修建了一條“固若金湯”的“薩達姆防線”。防線前有一道高2.4米的沙壁,一道深3.7米、寬7.2米的反坦克壕,壕裏布滿了油桶。

隨時可以放火燃燒。在反坦克壕後麵是地雷場。僅在沙科邊界上,伊拉克就布設了至少50萬枚各型地雷。

“薩達姆防線”由三道防線組成。第一道南部防線,長約265公裏,最前沿部署一般的步兵和裝甲部隊,其後築有縱深10公裏、高達10多米的沙牆,多國部隊坦克要越過這些沙牆,極易暴露出薄弱的腹部而遭到火箭筒的攻擊。在這中間,還連綿不斷地布有地雷,敷設多道鐵絲網,在這前後還有壕溝,壕溝裏有管道相通,管內注有石油,一旦敵人攻上來,便點燃石油,形成一堵可怕的火牆。

第二道防線呈直線形,橫貫整個科威特中部,該防線是由許多邊寬2-3公裏的三角形陣地組成的防禦體係,各個三角陣地之間有寬8-12米的塹壕相連,這些塹壕總長度達240公裏。這道防線後麵便是科威科的大小油田和煉油廠、輸油站。薩達姆在這裏部署了地麵部隊和反坦克與火炮陣地。他們在石油裏布滿可塑炸藥,一旦堅持不住,便引爆炸藥,形成火海,讓敵人在太火中化為灰燼。

再往北,便是第三道防線,即科伊邊界防線。伊拉克在這裏陳兵數十萬和坦克數千輛,伊拉克的精銳之師共和國衛隊就部署在這裏。這是多國部隊進入伊拉克的重要關口,是伊拉克必須死守的防線。

在巴格達,薩達姆的指揮所多達10多處。為了保證其自身安全,各個指揮所修建得十分堅固。“薩達姆地下迷宮”就是其中的一個。該建築深入地下十幾米,在地下分三層,且有很厚的防護層。該建築使用特殊強化的水泥,即使巡航導彈直接命中,在地下連爆炸聲也聽不到。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還建有一個指揮所,另外在巴格達的社會複興黨總部、國防部、總統官邸等地下工事都以地道相連,並直通市郊的總統官邸,形成了一個堅固的“地下指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