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動蕩不安的中東(1)(1 / 3)

一、連接三洲的中東

“中東”一詞,是近代歐洲列強向東方擴張時開始使用的,以後逐漸流行。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根據離歐洲的遠近,將他們東方的世界由近到遠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但實際上,自“中東”一詞開始使用時,其所指就很不明確。狹義的中東,僅指伊朗和阿富汗。而現代人們一般所說的中東地區是廣義上的,泛指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五海之間的一片廣袤的土地,它南起埃及、北到伊朗、東起阿拉伯海邊的也門,西至黑海岸邊的土耳其。麵積達74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約2億。共有17個國家居住在這一地區,它們是: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也門、阿聯酋、阿曼、巴林、卡塔爾、科維特及北非的埃及。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的連接部,扼三大洲交通的咽喉,其戰略地位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它西去地中海,出直布羅陀海峽可達大西洋及沿岸的歐洲國家,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可到黑海沿岸,直上歐洲大陸,東出紅海和波斯灣,入印度洋,可直達澳洲及太平洋沿岸各地,南去埃及,直上非洲大陸;北走伊朗,即可進入亞洲大陸的腹地。

蘇伊士運河和波斯灣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兩個海上交通要道。蘇伊士原是連接阿拉伯半島同非洲大陸的一個狹長的陸上走廊,稱“蘇伊士地峽”。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前,東西方交通主要依靠的是沿大西洋南行、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洋的這條海上航線,它路途遙遠,航行條件險惡,給東西方交往帶來極大不便。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歐洲列強把侵略矛頭轉向了東方,掀起了一股在東方瓜分殖民地的狂潮。為了便於他們的侵略活動,英法殖民主義者操縱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於1859年開始挖鑿蘇伊士運河的工程,曆經10年,於1869年正式通航。運河開通後,成為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沿岸港口間的最短水路,比繞道非洲縮短航程8000~15000公裏。一百多年來,運河幾經拓寬和加深,現總長達172.5公裏,有效水深11.5米,航道寬達110米,15萬噸級的油輪可滿載通過,22萬噸級油輪可半載通過,37.5萬噸級油輪可空船通過。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1870年時,年通行船隻不到500艘,現在每年通航船隻達2萬多艘,載重量達數億噸。西方國家從中東進口的石油都經此運輸,因此,運河被稱為西方經濟的生命線,假如運河關閉一年,世界經濟將因此而損失40~52億美元。它還是埃及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近年來,埃及從運河賺得的外彙收入每年都在15億美元左右。波斯灣也是扼西方經濟命脈的海上交通要道,經蘇伊土運河運往西方的石油,80%以上出自波斯灣,中東地區的五大產油國都在波斯灣沿岸。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中東、海灣地區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是世界石油資源的寶庫。早在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就利用滲出地麵的原油曬瀝青,用作建築材料。公元7世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已經能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把其中較輕的成分提煉出來,製成著名的“希臘火”,用於作戰和日常照明。但在工業社會到來之前,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仍基本上處於沉睡狀態,偶爾進行的原始開采和利用,也隻是服務於宮庭的建築和享樂。

近一百年來,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刺激,石油逐漸代替煤炭,成為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的勘探和開采才迅速發展起來。

兩次大戰前,已探明的世界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北美和歐洲(包括蘇聯),占當時已探明儲量的4/5以上,而那時,中東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加快了對石油資源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石油資源的勘探,世界石油探明儲量成倍增長,特別是中東、海灣地區,增長更快,不久,就以世界的“石油寶庫”而聞名於世。

下表是1960~1979年中東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的比重。從中可以看出,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以上在中東,但這還隻是10年前的數字。據國際石油界有關專家最近的估計,目前,中東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的比重已達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