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又稱腮腺管炎,以前與複發性腮腺炎通稱為慢性化膿性腮腺炎。

(1)病因

多由局部因素引起。導管口黏膜損傷,愈合後瘢痕引起導管口狹窄較常見;少數由導管結石或異物引起。導管係統長、較窄,易於唾液淤滯也是原因之一。

(2)臨床表現

多見於中年,男性略多於女性,多為單側受累。患者常不明確起病時間,多因腮腺反複腫脹就診。約半數患者腫脹與進食有關;有的腮腺腫脹與進食無明確關係,晨起腮腺發脹,可有“鹹味”液體自導管口流出。臨床檢査腮腺稍腫大,腮腺導管口可有渾濁的“雪花樣”或黏稠的蛋清樣唾液,有時可見黏液栓子。久病者腮腺導管為粗硬的條索狀。

(3)診斷與鑒別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腮腺造影診斷。造影示主導管、葉間、小葉間導管部分狹窄、部分擴張,呈臘腸樣改變。部分伴有點狀擴張。但均為先有主導管擴張,延及葉間、小葉間導管後才出現點狀擴張。

需與成人複發性腮腺炎及舍格倫綜合征繼發感染鑒別。前者有幼兒發病史,造影示末梢導管呈點、球狀擴張,而阻塞性腮腺炎以導管係統,即主導管、葉間、小葉間導管擴張不整為特征;後者發病多為中年女性,有口、眼幹及結締組織疾病,造影以末梢導管點、球狀擴張為特征,主導管出現特征性改變。

(4)治療

阻塞性腮腺炎多由局部原因引起,應以去除病因為主。有結石者先去除結石;導管口狹窄者擴張導管口。也可向導管注入藥物,如碘化油、各類抗生素等。按摩腮腺促使分泌液排出,或含酸性物促進唾液分泌,同肘保持口腔衛生等也是常有的保守治療方法。經上述治療仍無效,可考慮手術。手術治療方式有二:一是作導管結紮術,二是在各種保守治療及導管結紮術失敗而病員有手術願望時,可行保存麵神經的腮腺腺葉切除術。

4.涎石病和下頜下腺炎

涎石病是指在腺體或導管內發生鈣化性團塊沉積而引起的一種疾病。90%以上發生於頜下腺,腮腺次之,小涎腺常發生於上唇及唇頰部腺體,舌下腺極其罕見。涎石常致唾液排出受阻並致繼發感染,造成腺體急性或反複發作的炎症。涎石好發於頌下腺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導管較長,唾液排流由後下向前上,逆重力方向運行而容易在導管係統內淤滯;頜下腺分泌的唾液中黏液含量、鈣與磷的濃度較高,在唾液淤滯的情況下易於沉積而形成結石。

(1)臨床表現

涎石及其所致的頌下腺炎最常見於青壯年,男性較多約為2:1,病史短者數日,長者可達數年。臨床症狀主要是涎石堵塞導管係統後產生的排唾障礙和繼發感染的炎症表現。常見的主訴症狀是進食時頌下腺部位腫脹和疼痛。在不完全阻塞病例,餐後很快消退,然而有些病例可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不能完全消退。經反複發作頌下腺呈硬結性腫脹,皮膚顏色正常。張口輕度受限,舌下區黏膜紅腫。頌下腺導管開口處紅腫明顯。輕壓腺體,膿液自導管口溢出。如涎石位於導管內,雙手觸診可觸及。雙手觸診需注意的是應從導管後部向前觸診,避免將涎石推向導管後部或腺內。

(2)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進食時頜下腺腫脹及伴發疼痛的特點,導管口溢膿,雙手觸診可及導管內結石,臨床可診斷為頜下腺涎石並發頜下腺炎。確診可常規投照下頜橫斷片及患側頌下腺側位片,一般均可顯現陽性涎石。鑒別診斷中應注意的有:舌下腺腫瘤;頌下腺腫瘤;頌下淋巴結炎;頜下問隙感染。

(3)治療

頌下腺涎石一經確診,手術方式有兩種:頌下腺導管取石術,適用於相當於第二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越向後導管位置越深,從口腔內經導管取石較困難;頜下腺切除術,適用於導管後端接近腺體或腺內涎石、多發性涎石、導管涎石摘除後頜下腺反複腫脹及慢性纖維化頜下腺。

二、舍格倫綜合征

舍格倫綜合征是由淋巴細胞介人,主要破壞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和其他部位黏膜幹噪、常合並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90%發生於中年婦女。

1.臨床表現

舍格倫綜合征多發於中年以上婦女,男女比例為1:9。眼部表現:主要症狀是異物感、摩擦感、燒灼感。口腔頜麵部的表現:口幹也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嚴重者言語、咀嚼及吞咽均困難,不得不多量飲水,需湯水才能咀嚼食物及咽下。檢査可見口腔黏膜幹燥發紅,與口鏡易粘著。進一步則舌乳頭顯著萎縮,溝紋加深似呈分葉狀,舌表現光滑並潮紅。部分病例可反複發生口腔黏膜潰瘍、唇黏膜皸裂等,齲病的發生率也顯著增加。30~40的舍格倫綜合征病員可合並涎腺腫大、主要部位是腮腺。臨床表現為複發性腮腺腫脹、壓迫腺體常有黏稠黏液、膿性唾液,有些甚至無唾液。觸診可及腺體韌實感,某些可能觸及結節狀腫塊,1個或多個,或呈單個大腫塊,應和原發於腮腺的腫瘤鑒別。約半數舍格倫綜合征病員合並類風濕性關節炎。

2.診斷

病員主訴口幹並有雙側腮腺複發性腫脹,應作以下檢査並仔細分析。①試驗及玫瑰紅染色試驗;②唾液量測定:一般用5g白醋咀嚼3分鍾,全唾液量低於3ml為分泌減少;③腮腺造影:主要表現為末梢涎腺導管擴張,排空功能減退;④唇腺活檢:主要表現為淋巴細胞浸潤;

3.治療

所有治療都是對症的。0.5g甲基纖維素滴眼,可緩解眼幹症狀。口腔幹燥尚無有效的藥物,經常用液體濕潤口腔,可以緩解不適感。積極治療齲病,結節型的舍格倫綜合征可施行保存麵神經的腮腺腺葉和腫塊切除。

三、涎腺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1.多形性腺瘤

或稱混合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常以耳垂為中心生長,觸診界限清楚、活動,呈球形或橢圓形,表麵光滑或呈結節狀,硬度中等。瘤體較大者可清楚看到典型結節狀表現而皮膚顯示凹凸不平,和皮膚無粘連,並可活動。巨大體積的多形性腺瘤也不妨礙麵神經功能。生長緩慢、存在多年的腫瘤而在近期生長加速,或出現疼痛,瘤體不活動,功能障礙等征象時,應考慮有惡性變可能。

2.腺淋巴瘤

或稱瘤是另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常發生於50歲以上老年男性,男女之比在6~10:1好發於腮腺後下極部分,局部脹感。觸診屬表麵光滑感腫物,較軟,有些及波動感。腫瘤直徑一般在3~6mm。腺淋巴瘤可在一個腺體內多發,甚至也可在雙側不同腺體內發生。這種多發病例約占15%。良性腫瘤采取解剖分離保存麵神經將腺葉及腫瘤一並切除是目前治療腮腺腫瘤的標準術式。檢據腫瘤在腺體內的位置及術中情況決定切除範圍;有切除麵神經淺麵腺體的淺葉切除術;有將麵神經淺層及深麵腺葉切除的全腺葉切除術;也有在確認某一麵神經分支的情況下,在正常腺組織內將腫瘤一並切除的區域切除變通術式。腮腺良性腫瘤外科手術中必須遵循的兩條原則:一是保證麵神經不受損傷,特別是顳麵幹;另一是禁忌弄破腫瘤包膜,否則將會導致瘤細胞種植複發。有時神經緊貼腫瘤包膜,必須仔細分離。

3.黏液囊腫

青少年常見,好發於下唇及舌尖腹側。黏液囊腫一般從綠豆粒到蠶豆粒大小均有,但以黃豆粒大小常見。透過黏膜見囊腫呈淡綜黃色,受創傷破裂後流出蛋清樣,棕黃黏液,不久即複發。破損常使局部呈硬結,其表麵黏膜呈白色。治療可在抽盡囊液後注人2%碘酊0.2~2.5ml,也可注射20%氯化鈉或電灼。常用者仍為手術切除。局部浸潤麻醉下,縱向切開黏膜,在黏膜下囊腫壁外鈍、銳分離可完整摘除。周圍腺組織要盡量減少損傷,但和囊腫相連的腺體應一並摘除以防複發。

4.舌下腺囊腫

最常見於青少年,位於下頜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區,故呈淺紫藍色腫物,柔軟有波動感,似蛤蟆氣囊,故稱“蛤蟆腫”。囊腫常位於一側舌下區,有時可擴展至對側,較大囊腫可將舌抬起。舌下腺囊腫因創傷而破潰,可流出黏稠、黃色、蛋清樣唾液,囊腫暫時縮小以至消失,但不久即複發。有些病例舌下區正常而頜下區有囊腫表現,稱為潛突型舌下腺囊腫,易誤診為頌下腺囊腫。根治舌下腺囊腫潛人頜下區者,僅將舌下腺全部切除,吸盡囊腔內的涎液,加壓包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