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為利動清正廉潔(1)(1 / 3)

固守情操不為利動的子罕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在古代,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因為我已經把它給琢玉的人看了,那人認為它是一塊難得一見的珍寶,所以我才敢冒昧地把它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作為寶,你把玉石作為寶;如果你把它給我,我們兩人就都丟失了寶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不是很好嗎?”獻玉的人跪拜於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玉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裏,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於是,子罕把這塊玉石放在自己的鄉裏,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賣出去後,把錢交給獻玉的人,讓他變得富有後才讓他返回家鄉。

不懼飲貪泉水的吳隱之

自律不嚴,何以服眾?

——元·張養浩

吳隱之,字處默,祖籍濮陽鄄城,是吳質六世孫。吳隱之還有一個胞兄吳坦之。吳隱之家境貧寒,其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

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以孝著稱於世。相傳,他和哥哥吳坦之為去世的父母哭喪時,其悲聲慘切,不但令行人為之流淚,而且出現了雙鶴哀鳴、群雁不飛的情景。

後來,吳隱之兄弟因孝名遠揚,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吳隱之兄弟間感情真摯,東晉大司馬桓溫專權時,袁真對其不滿,起兵反叛,最後失敗了。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而被桓溫逮捕,即將被除死。吳隱之聽說後,急忙趕去麵見大司馬桓溫,情願替兄赴死。桓溫被感化了,從而赦免了吳坦之,吳隱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馬桓溫的賞識。吳隱之官職屢次升遷,後來出任為晉陵郡(今江蘇鎮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於政事,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平時穿布衣,出門不坐車子,他的妻子雖貴為太守夫人,也是親自紡紗織布,就連到集市上買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傳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時,他的朋友謝玄不知道他家拮據,派有名的廚師前去幫忙操辦婚事。廚師到他家後發現他家幾乎窮得一無所有,家人正牽著一條狗準備去賣錢,換取嫁女的費用。後來吳隱之升為秘書監,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祿大都接濟了貧窮的親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連棉被都沒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貧苦。

位於五嶺之南的廣州地區,盛產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曆任廣州刺史大都貪汙受賄,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騰,簡文帝司馬昱為改變此弊端,決定委任清官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赴廣州上任途中,在距廣州20裏的地方,有一個名叫石門的小鎮,那裏有一股湧泉叫石門水。據說,外地人一旦飲了這裏的泉水,便會起貪心,幹出傷天害理的勾當,人們都稱它為貪泉。曆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後,都以誤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到達此地後,他認為官吏貪不貪,關鍵在於心術正不正。他掬水而飲。飲過貪泉水,還做了一首詩以表明心誌,詩中寫道:“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吳隱之到任後,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簡樸。起初,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一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警誡自己。一天,隨從送來一包剔骨的鮮魚,他立刻警覺起來,拒絕接收這份禮物,並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再發生此類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廣州地區風氣為之一變,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樸了。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的行為,不但受到東晉皇帝的嘉獎,也備受後人稱讚。唐代名臣魏征編修《晉書》時,為清官吳隱之寫下了“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的評語。如今廣州越秀博物館內,仍豎有一塊刻著“貪泉”兩個大字的石碑,這是廣州老百姓為紀念清官吳隱之的趣聞佳話而立的。

“一錢太守”劉寵

非儉無以養廉,廉以養德。

——《元史·烏古孫澤傳》

劉寵,東漢東萊(今山東掖縣)牟平縣人。劉寵在任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時,輕徭薄賦,廢除不合理的法令製度,禁止官吏欺壓百姓,郡內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調他為將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設的官員)。在他離任時,百姓們依依不舍。山陰縣若耶山穀五六位鬢發斑白的老人各帶了一百文錢,想送給他,可劉寵不肯收。老人們流著淚對劉寵說:“我們是山穀小民。前任郡守屢屢擾民,夜晚也不放過,有時狗竟然整夜叫吠不止,民不得安。可自從您上任以來,夜晚狗都不叫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現在我們聽說您要離任了,故奉送這點兒小錢,聊表心意。”劉寵說:“我的政績遠遠不及幾位老者說的那樣好,倒是辛苦父老了!”老人們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難卻,劉寵隻好收下幾位老人各一文錢。他出了山陰縣界,就把錢投到了江裏。後人將該江改名為“錢清江”(在今紹興市境內),還建了“一錢亭”、“一錢太守廟”。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