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充分利用這一段時間,加緊創作。1899年另一部傳世之作《複活》完成了,這時,托爾斯泰也得到了“複活”。

巴爾紮克的創作勞動

持續不斷的勞動是人生的鐵律,也是藝術的鐵律。

——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是著名的法國作家。1829年以來他寫出了《朱安黨人》、《戈布塞克》、《夏培上校》、《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驢皮記》等長篇小說。1834年,巴爾紮克計劃創作一整套社會長篇小說,反映革命後法國社會的生活,這套小說總名為《人間喜劇》。原計劃要寫137部,實際上他隻完成了96部作品,近2000個人物組成了這《人間喜劇》的宏偉大廈。巴爾紮克幾乎不停地寫了15年,每年得寫上6~7部作品。恩格斯尊敬地稱他為“巴爾紮克老人”。

巴爾紮克一工作起來就沒有頭,他每天寫作12小時以上,直到寫得手指痙攣起來才稍事休息,然後又寫下去。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已經把生命投入到這個坩堝裏,就像煉金術士投他的金子。”

有一次,一個朋友來看他。隻見巴爾紮克趴伏在一張樸素的長方形小桌上正在寫作,桌上隻有大疊的白紙和一束削好的鵝毛筆。右手邊擺著一本攤開的記事冊,用來記下後麵的章節可能用到的構想和情節。見到這種情景,朋友沒有打攪他,悄悄退了出來到客廳裏等待。過了一個多鍾頭,巴爾紮克端著一杯咖啡走進客廳,連連對朋友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從來沒有一口氣隻工作兩三個小時的。讓你久等了。”朋友走了以後,巴爾紮克又一頭撲到書桌上寫起來。

每天在寫作五六個小時之後,巴爾紮克就像幹了重體力勞動之後一樣筋疲力盡了。這時,他還不休息,而是煮上一杯又濃又黑的咖啡,喝下去之後,把生命機器重新發動起來,又爭分奪秒地寫作下去。他年複一年地把咖啡煮得越來越濃,好使他的神經趕得上那種有增無減的緊張勞動。

你能想象出巴爾紮克每天的工作量嗎?讓我們借助他寫給友人的信中所說到的自己的寫作情況吧:“要知道我的勇氣有多大,聽我告訴您:《路吉艾利家族的秘密》是我一夜工夫寫成的,《老姑娘》是三個夜晚寫成的,《該死的孩子》是在我身心痛苦的9個鍾頭內寫成的。我在薩舍,花了三天三夜,寫成了《幻滅》開頭的100頁。”

富蘭克林——“時間不空過”

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賴於天賦。

——約翰·塞爾登

富蘭克林是美國科學家,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民主主義者。他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幫助創辦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美國哲學會,參加起草美國《獨立宣言》,曾任美國駐法國大使,締結法美同盟。同時,富蘭克林還孜孜不倦地進行科學研究,發明了避雷針,在研究大氣電方麵做出了貢獻。

有人問富蘭克林:“你怎麼能做那麼多的事呢?”

“您看看我的時間表就明白了。”富蘭克林回答。

他的作息時間表是什麼樣子的呢?

上午:5∶00起床,規劃一天事務。

8∶00~12∶00工作。

中午:12∶00~1∶00吃午飯,閱讀。

下午:1∶00~6∶00工作。

6∶00~9∶00晚飯,談話,考查一天的工作,娛樂。

深夜還要繼續讀書,搞科學研究。

每天睡覺前,富蘭克林都要捫心自問:“我今天虛度時光了嗎?”

有一次,富蘭克林出門旅行。他所乘坐的海輪在大西洋上航行,由於風浪較大,輪船不斷搖晃,顛簸前進,旅客們都進艙休息去了。隻見富蘭克林不知疲倦地在甲板上忙來忙去。

他一會兒遠眺,一會兒俯瞰,一會兒凝神沉思,一會兒又在筆記本上記著什麼。

一位水手走過來,好奇地看了一會兒說:

“富蘭克林先生,您在幹什麼?在欣賞海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