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之“宮殿”
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在遙遠的古代,中國的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過了很多年,堯當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堯,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公元前2377年農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誕生,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於是堯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踐帝位後,複封其兄摯於唐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年,90歲禪讓於舜,118歲時去世。
他很會治理天下。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農牧漁獵各業,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的生產很落後,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堯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對大家的苦難十分關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儉樸。
堯看到有人吃不上飯,心想:這是我使他餓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總覺得:這是我有過錯,才使他沒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有一天,幾個部落首領來拜望堯。他們來到堯的“宮殿”門口,細一看,都愣住了。
“天哪,他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啊!”有個人先發出感歎,其他人也跟著議論起來:“這明明是幾間最普通的茅草房啊!”
“我們那裏,守門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說著,堯走了出來。大家見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沒說,心裏卻想:“難道這個身穿補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嗎?”
這些首領們互相看了看,他們每個人都比堯穿得好,臉上不禁露出慚愧的神情,從心眼兒裏更加敬重堯了。
在堯招待各部落首領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缽、土碗,津津有味地喝著野菜湯,談著治理天下的大事。“宮殿”裏不時傳出一陣陣的笑聲。
從那以後,各部落的首領們都學著堯的樣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鬥爭。
舜帝勤勞節儉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舜,中國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帝舜。還傳說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孟子》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中庸》載“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裏。
有一次,繼母叫舜和象去種黃豆,她讓舜種陽光不足的北坡,讓象種土沃光足的南坡。她還把好豆種給了象,把不好的豆種子給了舜。舜和象各自種下了豆種。
勤勞的舜起早貪黑,不辭勞苦,整天耕耘在地裏,澆水、除草、捉蟲,樣樣精心。早晨還沒等太陽升起,舜已出現在田間了;晚上太陽早已落山,他還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於嬌生慣養,懶惰成性,挑不動水,舉不起鋤,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間呢?
於是北坡與南坡的豆苗,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長勢;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葉繁茂,綠茵茵;象的南坡,野草叢生,幾乎看不見豆苗。
一天,帝堯來到這個地方,在山坡前,看見一個青年人,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在犁地。那人手裏並沒有拿鞭子,而是拿著一個小簸箕,不時地敲幾下,帝堯看著,心裏很納悶,心想這小夥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時,有一位白發長者,挑柴從對麵山上下來,那小夥子看見後,便放下手中的活兒,接過了老人的擔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麵。等那老人過來,帝堯拱手道:“老人家,這小夥子是您的兒子嗎?”老人說:“不是,他是我們這裏的小首領。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堯問:“他是首領還肯替你挑柴嗎?”老人說:“他就是這樣,見誰有困難,就幫助誰,並且身為首領,從不讓別人替他幹活。你不見他自己正在犁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