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用情感表達——最能打動聽眾的心(2)(2 / 3)

以上的故事教給我們一個說服人的好方法,就是以情感人。由此可見,曉之以理可以成功地說服人,“動之以情”也同樣可以說服人。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沒辦法就向齊國求援。齊國要求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來齊國做人質,否則就不會發兵救趙。可是趙太後太愛自己的小兒子了,她執意不肯。滿朝文武都極力勸諫,可是沒有一點用處。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這麼做,我就把唾沫直接吐到他的臉上。”

後來左師官觸龍希望覲見太後,太後明白他也一定是來規勸的,於是就怒氣衝衝地等著他來。觸龍一路小跑著來到宮中,向太後謝罪道:“太後請恕罪,我的腳有毛病,不能走得很快,因此好久沒有來看太後您了,心裏十分惦記,所以今天特來拜見您。”太後道:“我現在也是要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接著又詢問了趙太後一些飲食、飯量等其他情況,這個時候太後的怒氣才有一些緩和。

之後,觸龍又向趙太後請求希望可以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侍衛。趙太後答應了下來。“他今年多大了?”趙太後問道。“今年15歲了,雖然他現在年紀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就把他托付給您,為他安排好立身之處。”趙太後問道:“難道男人也會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起女人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後笑著說道:“女人是特別疼愛自己的小兒子的。”觸龍說:“我私下裏認為您對您的女兒燕後的疼愛已經超過了對長安君的疼愛。”太後說:“那你可是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說:“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會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接著,觸龍又說到當年燕後遠嫁,趙太後與她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景。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這樣便可以讓自己的子女世世代代為燕王。

觸龍接著說道:“這也許就應該叫做:近一點呢,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一點呢,災禍就會殃及子孫。難道是那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但他們雖然地位尊貴,可是無功於國;俸祿雖然優厚,卻沒有一點功績,而他們卻可以持有許多珍寶異物,這樣他就處在了危險之中了。現在您讓長安君地位尊貴起來,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那麼多的寶物,可是如果不趁著現在使他有功於國,假以時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麼可以在趙國安身立命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有些短淺了,所以我覺得您對他的愛比不上對燕後啊!”

到現在為止,趙太後完全接受了觸龍的勸說,說道:“好吧,就按照你的意思把他派到齊國去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也就馬上發兵救趙,從而退了秦國的大軍。

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觸龍很理解太後的心情,他也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所以,他努力製造出一種和諧的談話氣氛,剛見太後時,“太後盛氣而揖之”。如果觸龍在這個時候開口談讓長安君作為人質的事,也許就會落入太後唾其臉麵的尷尬境地,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是很不理智的,不但聽不進他人的意見,還有可能把他人當作發泄的對象。觸龍對長安君的事情避而不談,先是用“緩衝法”,從請安和詢問太後飲食生活方麵入手,談論自己如何調養弱體、增進飲食的經驗。這時候太後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觸龍是來探望、安慰她的,從而使太後由“盛氣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到了這個時候,和諧的談話氛圍就形成了,那麼此時觸龍諫說的第一道障礙就巧妙地克服了,那麼陳述自己意見的條件也就成熟了。然後觸龍又用“引誘法”,以父母疼愛兒女的人之常情為切入點,先從自己疼愛少子,想為他謀差事扯入,隨後慢慢地引入太後愛自己的女兒勝過自己的兒子,當太後告訴觸龍自己更愛兒子時,觸龍便說出許多實例來證明太後很愛自己的女兒,知道為女兒的將來著想,可是對於自己的兒子就不是如此。經過雙方的一番陳述比較後,太後終於明白了觸龍的良苦用心,同時也接受了他的遊說。最後,太後答應將自己的兒子送往齊國當人質。趙國就這樣很快得救了,觸龍在這裏麵的功勞也是很多很大的。

由此可見,以情動人,的確是一件有力的武器,如果運用得好的話,可以為自己贏取很多的利益,減少不小的障礙。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冷血無情,沒有人是真正的鐵石心腸,隻要是人都會有渴望與人親近的心理,隻要你真誠地與別人進行溝通,雙方就一定可以化解那些不愉快的情緒,和睦相處在一片藍天之下。